第二百三十七章 无款官窑(2 / 2)

古玩行述记 披雪楼主 1083 字 7个月前

最终,两个人所选定的宝贝里,共选定一副清代闵贞幅的《山水图轴》,一幅清晚期画家任伯年的花鸟扇面;两件儿明清瓷器;一套宋代仿商周的兽面纹觚爵套装;一只元代菊花錾刻纹饰的银盘,进入最后的拍卖环节。

秋霁白这边一幅清代上官周的《喜鹊登梅图》,一件明代和田羊脂玉荷叶笔洗,一尊清乾隆官造白度母鎏金造像,五件明清瓷器。

就在马守义几个人对秋霁白圈定的几件瓷器进行最后评估时,顾惜安手里拿着那只清道光无底款的青花缠枝莲赏盘提出了异议。

“这只盘子好像有些问题啊!”

顾惜安皱着眉头说道。

闻言,马守义看了看顾惜安手里的那只盘子,以及他脸上略带得意的表情,不禁微微一笑。

转头看向了一位名叫杨如珍的学者专家,笑着说道:“老杨!你给解释解释吧。”

杨如珍虽然是女性化的一个名字,但本人却是个留着一副络腮胡子,五十多岁的半大拉头。他是首都博物馆副研究员,专项就是古代陶瓷研究与鉴定。

由于都是各个博物馆之间有着较为频繁的学术交流活动,杨如珍本身就是和顾惜相识。顾惜安又是个很会说话办事的人,所以两个人倒也还算熟悉。

有了这层关系,杨如珍对顾惜安说话自然要客气许多。

用远比他相貌要亲和许多的笑容问顾惜安道:“小顾!你有什么异议吗?”

顾惜安赶紧一笑,说道:“杨老师!我对这只赏盘的真伪、年代有些不同的看法。”

“那你说说。”

顾惜安点了一下头,微微皱着眉说道:“这只盘子从胎质、青花发色、画工这几点看,都是道光的没错。但整体看上去太新了,一点使用痕迹都没有,一点包浆都看不出来。另外,就算是这只盘子是清代道光本朝的东西,但没有的款,不是官窑,顶多算是民窑细路瓷器,无论如何也够不上上拍的档次啊!”

听完顾惜安的话,杨如珍点头笑了笑,说道:“小顾!这只盘子你说的这些鉴定意见都没错。但古董文玩鉴定也要有区别地去鉴定。这只盘子就是个个例。无款但它确实是一件官窑瓷。”

“清代是中国制瓷业的高峰时期,有许多的创新性瓷器形制和色彩诞生。所以在国际市场,清代瓷器也是代表中国古玩在交易市场中屡创高价,尤其是清三代的瓷器受到顶尖藏家的青睐。所谓‘官窑",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办瓷窑,专烧宫廷、官府用瓷。明清两朝历代官窑器署纪年款是惯例,直到清朝末代的宣统终止。”

说了半天,杨如珍还是没有解释无款官窑。这就是学者型专家的通病,他们总是要从一个专家老师的角度来解释问题,给任何人做解释,都像教授学生一样。

“清代的官窑之所以珍贵,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皇帝尤其是乾隆帝,总是精益求精,不惜工本,要求御窑厂一再烧窑实验,直至烧造出满意的绝佳式样为止,因而这个时期有些无款器物是奉旨不加款识的。同时,这也与皇帝比较迷信有关。比如康熙帝怕太监将官窑瓷器打碎,寓意不吉利,唯恐自己的江山不保,因此要求烧制的瓷器不落本朝款或不落款。还有一种就是明代嘉靖时期的‘官搭民烧",大家都知道明代瓷器是很少有落款的,好多官窑也是不落款的,当皇宫里对瓷器的需求量比较大时,好多产品就委托民窑来完成的,这就是出现了‘官搭民烧"‘官民竞市"的现象。”

“而这只无款青花缠枝莲赏盘,就属于道光皇帝下旨不加底款的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