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了!以我的判断,这就是一只真正的明宣德本朝官造的‘宣德炉"。器型、手头、做工、包浆都对,尤其是这底款,一眼就是沈度的字,漂亮工整。”
马守义边看,边做出了自己的判断。然后,放到了桌子上,示意李天禄鉴赏一下。
其实,李天禄早就安耐不住自己那迫切想上手的心情了。只是尊重马守义,他才没有直接上手。现在,终于轮到他上手了。
双手捧过来,开始仔细把玩欣赏。
而这边的马守义,也已经开始鉴定那套清乾隆官窑三才盖碗了。
这只盖碗敛口弧腹,线条流畅,胎体轻薄,俊秀怡人。尤其是碗外壁通施胭脂红釉,色若绛霞。碗内壁及底施白釉,釉层莹润白皙。厚润匀净,色若绛霞,美如宝石。
碗盖的上盖和底托上青花双蓝圈底款,内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楷书款。
“根据青花楷书判定,应该是乾隆早期烧制的。”马守义说道:“胭脂红创烧于清早期,为珐琅彩料之一,以微量金作着色剂、在炉内经八百摄氏度左右烘烧而成的低温红釉。先前是从欧洲转入,当时也被叫做‘洋金红"或‘西洋红"。后来因其色一如妇女化妆用的胭脂而故名。”
说到这里,马守义的脸上又浮现出了一抹笑意。转头对秋霁白说道:“霁白!你给未来老丈人解释一下这所谓的‘夕阳红"的来历吧!老了,我是有点儿记不清楚了。”
秋霁白一听马守义这么说,马上就明白了,老爷子是在有意这么做,目的是给自己一个在李天禄面前展示的机会。
于是,也不客气,面色一正,朗声说道:“‘夕阳红"在康熙末年开始创少,由于烧制不易,技术部常熟,所以存世量非常少,是一种非常名贵的釉色。我国著名瓷器专著《陶雅》中,对这种釉色瓷有这样的记载‘胭脂红者,华贵中之佚丽者也"。传世所见以雍正朝品质最精,消除了康熙时期质感不够细腻的瑕疵。抚之光润如玉,色泽娇嫩媚人。在雍正十三年督陶官唐英所撰《陶成纪事》中有载,称之‘西洋红色器皿"。”
点点头,马守义看着李天禄说道:“李先生!你觉着怎么样?你这位未来的女婿可不仅仅是个靠着古董文玩吃饭的小商小贩,他也是一个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学者呀!将来的成就不可限量。”
马守义的话,让李天禄十分高兴,开怀一笑,说道:“马老!以后您还要多提携提携霁白,他这份才学可不能只窝在这小小的一间交流中心里呀!”
李天禄的话几个人都听明白了,现在的“霁白中国古文化交流中心”就不是现在这个规模。
点点头,马守义说道:“我尽所能。”
说完,把手上的盖碗有底款的一面推到秋霁白面前,接着说道:“从这个款识上,你能看出什么来?”
知道马守义又在出题考自己,秋霁白也值得认真看了看那个双蓝圈底款。说道:“这一套、三件儿的盖碗,虽然款识上写的是‘大清乾隆年制",但以我判断,烧造工艺完全就是雍正时期的技术。之所以我判断它是乾隆早期烧制的,也是因为乾隆时期,陶瓷发展达到鼎盛的黄金时期,出现了极为复杂的纹饰不仅有中国的传统纹饰,而且有不少西方的经典纹饰,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名副其实的古典纹饰集大成时期。所以,像这样单色釉的官窑瓷器,在乾隆中后期几乎没有烧制过。”
点点头,马守义说道:“我非常赞同霁白的结论,这确实是乾隆早期的一套、三件儿胭脂红茶具。”
说完,把两件东西重新放到了桌面上,马守义说道:“霁白啊!也不知道是你的运气好,还是福源厚,怎么好东西总能到你手里呢?”
秋霁白一笑,说道:“可能是运气好一点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