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村建房子,是清如所不知道的,她离开前,周遭得闲的村民都来码头做短工建新的码头,工钱一天四十文钱,包中午一餐。
大部分村的青壮力都过来了,清如上船前还看到小丘村的张二爷也过来报名,只不过被劝退了,张二爷骂骂咧咧的走开了。
没想到才过不到两个月,这李家村都在扩建房子了,等到环河庄子的郝庄头驾着马车来接他们,清如便问他,“最近来庄子预定酒的行商多不?”
郝庄头摇头解释,“行商大多是去城中区那边先试喝,然后就直接在那边预购了,很少会到庄子这边来,不过熟了的行商,第二次来买就会直接过来庄子了。”
随后他有点惴惴不安汇报了一件在他看来是大事的事,“太太,徐家兄弟这次过来买酒,向小的要一张咱们庄子每个月出产的酒的款式记录,可小的这边并没有。”
清如猛的拍了拍脑袋,“是我忘了,虽然每个月都有季节性的水果上市,可因为酒需要陈酿的缘故,通常会晚个一两个月出,是得出一张表格才好。”
于是等他们一行人回到环河庄子,清如就钻进书房,拿出账本来,根据上面每个月卖出的酒的款式,给总结出了一张符合当下大商季节的果子酒来。
小丘村那边的人得知清如回来丘县,便有意想请她回小丘村一趟,主要是感谢她对村里的贡献。
不仅贡献了种姜的方法,还有贡献了一百亩良田作为学田,村里人一直想找个机会感谢她一番。
这次过来劝说的是三柱的娘,大家都知道她和清如关系好,而这个时候,许家就是一个非常尴尬的存在,许大武恨不得整个月都呆在城里不回村。
而张艳艳苛待继女的名声也传了出去,以至于张春都不敢踏回村子一步,连带着女婿也跟着不敢回来见丈母娘。
这些都是三柱的娘跟清如说的。
如今清如已经放开了,听到这些也只是淡然一笑,“我有我自己的生活,他们有他们的生活,村民们也有自己的生活,以后还请大家不要再去关注许家这些私事了。”
三柱的娘一听,真觉得清如是看开了,“听你这么说,就知道是见过大世面的,也不知道三柱有没有那个运气,以后去外地走走。”
清如问,“婶子怎么会突然想到这方面?”
三柱的娘说了,“就在中秋前呢,大牛邀请我们一家过去东城作客,哎呦,这小子出息了,在东城买了一座三进的宅子,打算让家里人搬到东城去住。”
清如瞪大眼睛,“大牛哥这么厉害,我第一次去京城的那次,曾经半路停下,远远看了一眼他们的店铺,低调的很。”
三柱的娘连连点头,“就是,我们也去看了那店铺,不是很大,可生意听说做的很大,那宅子也很漂亮。”
随后感叹了一声,“我就在想啊,当初大牛要是不出去闯一闯,哪里有现在的成就哦,羡慕不来,当真羡慕不来。”
清如更关心他们一家搬到东城去,那小牛和二妮的课怎么办,“孩子到了东城,有安排上私塾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