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位面之子的王朝(2 / 2)

光武帝死后,汉明帝即位。命窦固、耿秉征伐北匈奴。汉军进抵天山,击呼衍王,斩首千余级,追至蒲类海(今xj巴里坤湖),占据伊吾。因此西域各国皆遣子入侍,第二年复置西域都护府,遂“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然而不久焉耆、龟兹复叛攻陷西域都护府,汉章帝即位后,不欲因西域疲敝中国而罢遣都护。

永平十二年(69年),位于今云南、缅甸北部一带的哀牢国,举国内附东汉,汉明帝以其地设永昌郡。哀牢之地,东起哀牢山,西至缅北敏金山,南达今xsbn南境,北抵喜马拉雅山南麓,哀牢内附初步奠定了中国对云南地区的统治范围。

此外,随着对外交往的正常发展,佛教已在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明帝听说西域有神,其名曰佛,于是派使者赴天竺求得其书及沙门,并于洛阳建立中国第一座佛教庙宇白马寺。明帝之世,吏治比较清明,境内安定。加以多次下诏招抚流民,以郡国公田赐贫人、贷种食,并兴修水利。史书记载当时民安其业,户口滋殖。光武帝末年,全国在籍人口为2100多万,至汉章帝末年人口已达4300多万。

明章二帝在位时期,秉承刘秀遗规,对外戚勋臣严加防范;屡下诏招抚流民,赈济鳏寡孤独和贫民前后九次;修治汴渠完成,消除西汉平帝以来河汴决坏;经营西域,再断匈奴右臂,复置西域都护府和戊己校尉。史载“天下安平,百姓殷富”,号称“明章之治”。

汉章帝时期开任用外戚之先河。汉章帝死后,汉和帝刘肇十岁继位,窦太后临朝称制。窦太后倚仗亲族,窦氏戚族开始专权。永元四年,汉和帝联合宦官扫灭窦氏戚族,亲政后从不荒怠政事,故有“劳谦有终”之称,曾多次下诏赈济灾民、减免赋税、安置流民、勿违农时、招纳贤士,在法制上也主张宽刑,军事外交上降服匈奴,并任命班超平定西域诸国,致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时人称之为“永元之隆”。元兴元年(105年)的垦田数字达到732万多顷,人口达5325万人。

汉和帝去世后,汉殇帝继位,政权为邓太后的兄长邓骘为代表的邓氏戚族掌控,汉殇帝延平元年(106年)八月去世。邓氏戚族扶持汉安帝继位,邓太后死后,汉安帝亲政并扫灭邓氏,但未能阻止其他外戚专权。

汉安帝死后,刘懿为阎氏戚族拥立,即位二百余日后就因病去世。不久之后阎氏戚族就被宦官消灭。宦官拥立汉顺帝,汉顺帝对外戚继续放任自流,结果导致梁氏戚族长达20多年的专权。梁冀更是达到了外戚权力的巅峰,汉冲帝、汉质帝都被他牢牢控制。汉质帝因童言无忌而被毒杀,之后汉桓帝即位。

公元159年,汉桓帝联合宦官一起诛灭了梁氏。汉桓帝将与他同谋的十三个宦官封侯,自是宦党干政。宦官的比外戚更甚,导致士大夫不满,士大夫与外戚联合一同对抗宦官。双方斗争激烈,最终导致了两次党锢之祸,正直的士大夫全被排斥出朝堂。东汉王朝自此江河日下,濒于灭亡。汉灵帝继位后比汉桓帝更信任宦官。汉灵帝将朝政委任于宦官,使政局更为恶化。黄巾起义爆发后,党锢才被解除。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腐朽的朝廷根本无力平叛,在黄巾军冲击下,岌岌可危的东汉王朝决定饮鸩止渴,下令各郡自行募兵守备,虽成功镇压了黄巾起义,但却使地方州郡长官拥兵自重。公元188年,刘焉谓四方多事,原因在刺史权轻,遂改部分刺史为州牧,使刺史成了一州军政的长吏、太守的上级,州郡县三级行政建制自此形成。州牧的设立和州刺史权力的提升,埋下了东汉末期军阀割据的祸根。

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汉少帝刘辩即位。外戚何进官拜大将军,掌控朝廷,志于铲除宦官势力,但何太后反对,鬼谷领袖袁绍提出建议,让西北军董卓进京,逼迫何太后答应。何进同意了袁绍的建议。然而事情泄漏,宦官先下手为强,杀死何进。当时在西园军的袁绍闻讯,立即率军攻入皇宫,对宦官进行屠杀。宦官张让挟持汉少帝逃走,追兵到,张让自杀身亡。董卓率军抵达洛阳,外戚和宦官的势力同归于尽,导致董卓控制了中央政府。

董卓为了树立威望,废掉了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即汉献帝。190年汉少帝和何太后被董卓杀害。董卓挟献帝迁都长安,董卓的倒行逆施引起了中原地方诸侯势力的不满,纷纷以讨董为名起兵并推举袁绍为盟主,组成关东联军讨伐董卓。但关东军内讧、盟军决裂导致失败告终。初平元年(190年)又起董卓之乱,自此朝廷大权旁落,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鬼谷也开始分裂。与此同时,各地的地方军阀纷纷互相攻伐,以增加自身实力,中央政府的威望荡然无存。

公元192年,大臣王允唆使董卓的部将吕布,合作谋杀了董卓,下令大赦,董卓之乱结束。但不久董卓幕府的部将李傕、郭汜卷土重来,王允被杀,东汉朝廷再度失控。公元195年,李傕、郭汜发生内斗,汉献帝刘协和群臣逃到洛阳,但汉献帝陷入窘迫的处境。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则挟持汉献帝迁都许昌并掌握北方部分鬼谷的力量,之后曹操逐渐掌握朝廷权力。220年,曹丕篡汉,定都洛阳,改国号为“魏”,史称“曹魏”,东汉灭亡,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三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