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蔓荆子烩面(2 / 2)

见她神色倦怠,眼下隐有乌青,就知道定是点灯熬油连着抄了两晚,“多谢姐姐,实在辛苦你了。”

静成笑笑,“我素来睡得晚,倒也习惯了,称不上辛苦。”

说是这样说,可她还是忍不住去揉太阳穴。

“这些日子了,姐姐没请太医看看吗?”

静成放下手,“前几日请过了,不过太医也没什么好法子,只能用药缓解着。”

偏头痛的病因繁多,跟情绪、睡眠、思虑都有关系。昭宁想,一件小事都能被她记上两天还心内愧疚不安,又熬了夜,这三条倒是都占全了,如何会不头痛。

也快到午膳时分,她便提议,“姐姐不如在这儿用膳吧?吃些缓解头痛的药膳也能舒服点。”

静成想起上次她提到的花鲢汤和炖鱼头,有些犹豫,“你这两日还需吃得清淡,还是算了吧。”

昭宁得意一笑,“缓解偏头痛的药膳可多啦,也有清淡的,姐姐不必有所顾虑——咱们就吃个蔓荆子烩面好了。”

这道烩面做法简单,只是耗时颇长,主要原因在于蔓荆子要先加水,用中火煎上半个时辰。

待煎成原先的一半量时,才可以停火,滤去残渣后留汁备用。

而猪肉则选用猪里脊,切成丝同样备用。

另一边铁锅置于旺火上,先放入猪油熬至七分热,下肉丝稍煸炒,随后加入绿豆芽,在绿豆芽出水时,加入鸡汤,待汤煮沸,下面条。

这时便要加入蔓荆子汁了,等到再沸后加葱、盐、味精调味即可食用。

小厨房里的御厨擀面堪称一绝,切得均为一样粗细,放入碗中再舀上两大勺金黄透亮的底汤,同样粗细均匀的肉丝齐整的摆在中间,白丝丝缀着面上。沿着碗边再码上脆生生的绿豆芽。

昭宁这时才明白过来,为何这食谱中还要加入墨鱼和鱼丸,除了墨鱼具有“养血补肝、抑制胃酸”的功效外,想来还是为其配个颜色。

不然这一碗面从颜色上也实在清白了些,看起来就不是很有食欲的样子。

她想了想,又在里头添了些许香菜。

这样热气氤氲下,那翠绿的香菜末若隐若现的,衬着金汤玉面,很有几分“茫茫白雪一点绿”的鲜活气儿。

昭宁没想着放墨鱼和鱼丸,一是觉得既有了猪肉,又以鸡汤做底,再加鱼类恐会生腻,二来也怕静成接受不了这墨鱼的口感。

既如此,墨鱼所具有的“养血补肝、抑制胃酸”的功效就得找别的替代了。

放在面里的或许不多,昭宁便又想了一道菜——麻婆豆腐。

这时候的豆腐还用传统的工艺制法,因此需将豆腐切成小块后,用清水反复地煮,才能漂洗去除那股子石膏味。

之后将香附放在锅内煸煎,直到煎出汁水成原先的两边之量。同时紫苏叶也需煎汁。

另取一锅加入素油,下蒜泥、葱白、豆豉,油锅内滋啦啦的动静后很快就蹿出香味,直让人忍不住揉了揉鼻子。

可这还仅仅是个开始,才刚下了底料,正头的材料还没下锅呢。

先将蘑菇后下锅后,再放入豆腐稍煮。

片刻后便可加入酱油、黄酒、素汤以调整口味。

昭宁用筷子点了汤汁尝尝咸淡,点头道:“刚好。”

待味道调整好后,便用水淀粉勾成玻璃芡,同时加入新鲜的紫苏嫩叶,等到变软后再加少许红油、胡椒粉、青大蒜苗即成。

等端上桌后,静成一愣,“你胃不好,如何能吃这样辛辣的食物?”

“这麻婆豆腐确实是川地名菜。但在原有食谱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别看红艳艳的一片,其实已经降低了其麻辣味而保留了鲜嫩的特色。所以呢,它已经不是原来的麻婆豆腐,而是‘香苏麻婆豆腐’”

加入了辛温芳香紫苏、葱白、豆豉,能够发汗解表,又佐以香附理三焦之气,再与宽中益气、清热解毒的豆腐搭配,这样便可以充实养血活血的功效,特别是还能祛胃虚寒,正适合她现在食用。

静成眼睛越睁越大,“我原以为养胃需吃清粥素面,却不知吃辣也可以养胃,药食一道当真奇妙。”

昭宁恨不得拉着她的手叫知己,老五老十那帮人也不知吃了她多少药膳,却只入肚而不走心,从来没有发出过如此感悟。

当真是浪费了。

于是她果断地发出邀请,“四姐姐你以后也来跟我们一道吃饭吧。”

不同于那帮不请自来的“不速之客”,静成可是她主动邀请的第一人。

但她没料到的是,却被对方拒绝了。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