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小伙子干活那是真快,一趟一趟的往下背,罗玉兰就坐在一边等着。
一直到了天黑他们最后一趟也背下来了。
还是王新野回家去赶车,罗玉兰跟着一起回去。
到家老王头看着这玉米棒子脸上的褶子都堆在一起了。
“我很少见到这么大玉米棒子,这些单独的留着,等到干了搓出来,明天用这个当种子。”
“爷爷你看看花生是不是也可以拔了?”
老王头看着这一簇花生,一棵秧子下面有有十三四个角,而且看着花生角还挺大的。
他剥开一看,满满登登的花生米,“可以了。花生要是时间太长了容易丢角,就是现在地干了,也不能拔了,咱们只能用大镐刨了,明天咱们都上山,我和你娘在后面抖落土。花生秧子要背下来,现在给小毛驴和羊吃最好了。”
三个人没有意见,反正外面的粮食一点一点的往家里弄。
第二天一家五口上山,于美英看着这一大片的萝卜和芥菜满脸都是笑容,“咱们家今年可以腌多少咸菜啊?”
“娘,咸菜腌出来要送出去的。”
于美英笑着点头,“没事,都送出去也行的。”
“娘,今年咱们多晒一些萝卜丝。”
“行,茄子豆角我已经晒了不少了。”知道闺女不爱吃酸菜,那就多晒点菜干。
他们三个年轻人刨花生。两位老人在后面抖落土。整齐的放在一边,一会儿还要捆成捆。
两位老人还会在后面扒楞他们刨过的地方,怎么也会有丢下的花生角的,都捡起来放在一边的笼子里。
花生还没有半亩地,主要是那时候王新野给的花生种太少了。
上午十点多,所有的花生已经都刨下来了。
三人也跟着一起捆,老王头看着白花花的花生角就高兴。
“爷爷,今年咱们可以吃炒花生了。”
老王头笑着点头“那个时候我就爱吃炒花生,再喝点酒,那日子,没得的比了。”
于美英歇了一会儿,去看黄豆和红小豆了。
“王叔,还是这里的地肥,你这些红小豆和黄豆长的多好,还能再长长的。到时候豆粒更加的成实了。”
“娘,咱们回去吧,我们往下背。”
“王叔,现在时间还早,要不然咱们五口在这里把花生角择下来?这样还省的丢了。”
罗玉成这次就带着五个麻袋,也应该差不多。
他现在上山麻袋和麻绳那是一定会带着的。
一家五口坐在择花生。这活计不累,还能一边干一边聊天。看書喇
罗玉兰想着今天就问问老人家的意思,“爷爷,家里的房子能用洋灰吗?”
老王头手上的活计没有停下来。“玉兰啊,那样费钱放在一边,就怕别人眼馋啊,再说小鬼子过来后,一定会先找有钱的人家,你盖那么好的房子,说没钱也没人信。
咱们活着不是为了别人,不是有句老话,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着。”
“爷爷,我就是想着着一辈子能盖几次房子呢?”
“玉兰,你想的也对,这样吧,你要是实在想用水泥,那就用。”
罗玉兰没想到老人家会同意。
“爷爷。”
“咱们就是房顶这次不用瓦片了。等过几年换成瓦片的。”
“爷爷,能盖六间正房吗?”
“可以,盖吧。”孙媳妇想,那就盖。
于美英就在一边听着。闺女说的房子的样子她也稀罕,就是那是要用钱的。
不过也没有说什么,那是意外之财,花了就花了。
“爷爷,咱们下次赶集去买马车吧,洋灰我们自己去拉,每天都去。
王新野说家里的小毛驴也老了,要不然咱们换一头?”
老王头摇头“马车买一辆吧,小毛驴先这样。”他是舍不得。
王新野在一边听着,想着要是自己提出这样的条件,爷爷一定不会同意的,还是得媳妇来。
吃完了午饭,于美英让三个孩子靠在花生秧子上睡一觉。老早的花生就能择完了。
四点多,他们才开始往下背,三个年轻人背花生角,两位老人背花生秧子。老王头的意思是趁着现在还是青的给牲口吃了好。
第二天一家人什么都没干,于美英让他们三个休息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