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小宏昌每天吃了睡,睡觉吃。胡天海地不知道时间流失,清醒的时间很少,不是躺摇篮撸狗,就是躺摇篮默默思考,母亲每天上午弄柴火,下午打猪草。这事母亲熟悉,以前娘家也干这些,年纪小的时候放过牛。父亲每天掏土地两边的排洪沟,有老妈加入,父亲轻松很多,至少不用每天摸黑砍猪草,母亲半下午回来一趟给小宏昌送饭。然后到菜园把牛皮菜弄来和猪草一起剁碎,吃完晚饭直接装锅就行了。这年头猪是黑色的,一年半载养不大,差不多需要2年才能出栏。效率很低。主要还是营养跟不上,没有玉米和红薯喂猪的时代,也没有饲料喂。养猪养鸡是这个时代主要的经济来源,粮食用来吃的。养猪养鸡才能卖钱,换家庭需要的油盐酱醋。
主要花销还是化肥,农药,每年家庭开支的大头。棉花油菜卖了之后基本存信用社盖房救急用。现在工业品还需要票据才能买,农村搞不到票据,买不到那些东西。自行车都买不到,真正买自行车要88年以后。现在赶集还需要甩火腿翻山越岭走近路。公路有,需要绕很大一圈,村里除了牛车也没其他交通工具。拖拉机也有很少出现在公路上,拖开机基本是镇上砖厂送砖头的。
早上越来越冷了,开始打白头霜了。小姑妈没有出门,专心在家绣嫁妆,红盖头,枕头,被套鞋子都要绣。衣服是找人做的蓝色中山装,没有解放前讲究了,是套新衣服就行。再过几年嫁妆都直接买了,没有仪式感了。
小姑妈是家里最小的,平时针线活轮不到她做,所以差劲得很,做双布鞋都困难。现在时不时找婆婆请教。婆婆针线也不好,不过养大四个儿女几十年下来经验还是有的。只是她也不会绣花,毕竟不是正宗地主家小姐,没有受到这个方面教育。
大姑妈出嫁就没绣过嫁妆,做身新衣服就算嫁妆了。那个时候困难,请亲朋吃桌酒席就算见证结婚。大姑妈陪嫁就一个柜子,一身衣服,然后吹吹打打就出嫁。小姑妈情况好很多,陪嫁多一个抽屉,多一床新的棉被两只枕头,让她不得不学绣花。被套枕套不绣花做新娘用品很难看。夫家亲戚专门要看新娘子针线活的,能不能给丈夫孩子穿暖,要对新娘的针线评头论足一番。以前没有陪嫁的时候,新娘也要绣盖头和鞋子,让夫家亲戚看看针线手艺。二十一世纪这个风俗就消失了,那个时候女人很少会做针线了。即使有这些东西也没人评头论足了,大家伙都知道东西都是买的,当不得真!
小姑妈现在很急,很多东西没绣好,只能早上把亲妈抓壮丁,去帮她绣,毕竟亲妈陪嫁也有一个柜子两床棉被两幅枕头,都是绣过的,过来人。亲妈手艺还可以,毕竟经过婚礼急训过的,手艺的外婆亲自教的。外婆以前专门帮人集训准新娘针线的,手艺错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