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桐:锳出大棚种植致富路的老支书
<icss="bloter"data-der-atsid="5527c1c8a193e58805538b468bfce906087c2de59f"data-der-srcbackup="igesfigure-0153-1611jpg"src="eadwfbrdnewbooks209486549989486oebpschapter45igesfigure-0153-1611jpg"style="width%heightto"inurl="eadwfbrdnewbooks209486549989486oebpschapter45igesfigure-0153-1611jpg">
王凤桐是宁河区板桥镇赵学村原党支部书记,他在任职期间,扎实苦干,几经努力,带领辛苦劳作的村民发展设施农业,让大棚种植成为村民致富的“聚宝盆”。
初见王凤桐,他正在完成每天的“必修课”——到村里的蔬菜大棚走走看看。顺着他的目光放眼望去,一栋栋整齐排列的大棚无声地见证着赵学村农业种植模式由传统农业向设施农业的转变,也正是这一转变拓宽了村民增收的致富路。谈起20世纪90年代开展大棚种植的点点滴滴,王凤桐打开了话匣子。
“那时候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相当低。当时在咱们这个地区,还是靠着种玉米、小麦、大豆、高粱为生。看了一些报纸,参考了外地搞设施农业的先例,特别是乐亭的、丰南的,当时也想带着老百姓这么干,但是它有限制。”
王凤桐所说的限制是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市场的现实状况,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初,思想守旧的村民对大棚种植的认识几乎为零,对这种种植新模式充满了怀疑。于是,王凤桐亲自带队,组织大家去外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回村后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一系列带动方案。
“村里拿出几十亩好地,有水、有电、有路的地,不收承包费,然后让老百姓种植大棚蔬菜,村里帮着老百姓请技术员给管理,
帮着老百姓打开市场,党员干部带头,进行统一管理。”
<icss="bloter"data-der-atsid="5527c1c8af93e08405538b49c1d53406087c2dee9288"data-der-srcbackup="igesfigure-0154-1622jpg"src="eadwfbrdnewbooks209486549989486oebpschapter45igesfigure-0154-1622jpg"style="width%heightto"inurl="eadwfbrdnewbooks209486549989486oebpschapter45igesfigure-0154-1622jpg">
在王凤桐的积极宣传下,五位党员和三户种植户在四十亩试点土地上建起了十几个大棚,进行统一管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摸索,所有试点大棚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由此轰动了全村。
王凤桐说:“这时候(村民)开始找支部,逼着我们要地,最后又拿出六十亩地,又有十几户建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