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未晚谱新曲——天津工业大学退休教师李德志的故事(1 / 2)

桑榆未晚谱新曲

——天津工业大学退休教师李德志的故事

<icss="bloter"data-der-atsid="5527c1c8a8e2ee56056a5f4081934006087c2de8fa45"data-der-srcbackup="igesfigure-0149-1574jpg"src="eadwfbrdnewbooks209486549989486oebpschapter44igesfigure-0149-1574jpg"style="width%heightto"inurl="eadwfbrdnewbooks209486549989486oebpschapter44igesfigure-0149-1574jpg">

80岁的李德志于1998年从天津工业大学退休后受聘到西青区大寺镇王村协助工作。二十年来,他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求,与村民共同建设精神文化家园。

每到傍晚,在西青区大寺镇王村音乐喷泉广场,随着千盏霓虹灯次第点亮,欢快的音乐便响了起来,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加入了进来,拉开了夜生活的帷幕。

在广场中央,王村艺术团的演员们唱啊、跳啊,用歌舞尽情赞颂着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即使是在炎热的三伏天里,队员们个个汗流浃背,却依然热情高涨地表演着。在这支队伍中有一位老者非常抢眼,只见他一边组织大家跳舞,一边规范大家的动作。这个人就是王村文化综合工作部负责人李德志。

他说:“我是1998年来到这个村的。当时大部分还是平房,环境还是一般。当时老百姓的住房条件、生活还没有彻底改变。但比起以前,现在老百姓的收入多多了。”

到王村的这二十年,李德志亲眼所见村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他眼里,王村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村容村貌的改变、收入的增长,更可贵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追求也随之改变了。

他说:“王村的领导确实以人为本,改善老百姓的居住环境,把所有的平房推倒,

建立了公寓和别墅。我看王村的变化相当大,解决了老人的后顾之忧,60岁的老人全部由村里供养,这让老人们皆大欢喜。村里的环境彻底改变了,过去地上的污水河变成地下涵洞,修了6千米的柏油马路。老百姓家家有存款,生活真是翻天覆地。”

这些年王村不仅实现了财富的快速增长,同时也成为多姿多彩的精神家园。这里的人们求富、求知、求乐、求美,享受着美好的生活。

“2000年,村里让我负责文化生活,随后成立了王村文化综合工作部,还给我配上人和车。从小我就喜欢舞蹈、唱歌。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工矿企业,我组织合唱团、组织舞蹈队,在村里搞文化生活正符合我的心意。”

李德志创建了王村艺术团。在文艺队伍中,他积极宣传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并引导文艺骨干规范自己的行为,及时传播村里涌现出来的先进思想和优秀事迹。

王村下到7岁儿童、上到八旬老人都争着“玩”起了艺术。每个队伍都聘请专业老师,每周一、三、五练习鼓乐,二、四、六学习舞蹈,同时还穿插拉丁舞、合唱团、戏曲班的排练。他说:“在这种情况下,我常常想,怎么提高大家的艺术理念?怎么提高大家的演艺水平?用什么方法把大家凝聚住?怎么活跃群众的生活?怎么提高村民素养,使他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