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张士诚在这一年倒足了大霉。二月失了长兴,三月常州被朱元璋军攻破,五月又失了泰兴,六月失江南要塞江阴,七月失常熟。不仅丢失土地,最让他闹心的是顶梁柱——二弟张士德成了朱元璋的俘虏。
这还没有完,当第一个打击开始的时候,后面往往会接二连三地遭受重创。喝凉水都塞牙的张士诚不得不面对另一个难题。
朱元璋这面没有停手的意思,元朝廷又乘张士诚人疲马倦时,在他身后来了重重一击。八月,元朝廷下诏让方国珍从浙江出兵讨伐张士诚部。方国珍率五万水师进攻昆山,张士诚慌忙地派水兵迎战,惨败于昆山兵希附近的奣子桥。方国珍连战连捷,兵抵昆山城下。
从哪里又冒出个方国珍呢?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他是何方人物。
方国珍,元末台州黄岩(今浙江黄岩)人,世代浮海贩盐为业,兄弟五人,也是穷苦人家出身。元朝末年,统治者对百姓的压迫和管制非常恶劣。当时不管谁家结婚,新婚之夜新娘子必须由元人占有,名曰初夜权。还有每十户人家才准许用一把菜刀,而且还用铁链锁在屋柱或井岸上。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所以浙东民谣曰:“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台州也有“洋屿青,出海精”的谣谚,“洋屿”,就是洋屿山;“海精”指方国珍。
后来,方国珍被冤家诬告通寇,被官府追捕。逃到海上后和被逼走投无路的数千百姓劫夺元朝海运皇粮。举起了反元的义旗,并多次击退前来围剿的元兵。方国珍首义反元,比刘福通、徐寿辉等起义早两三年,比郭子兴(后来朱元璋加入)起义早四年。但方国珍在至正十六年(1356年)降元了,元朝加封他为行省参政,所以才有了上面攻打张士诚的一幕。
前有朱元璋,后有代表元朝势力的方国珍,张士诚恼火了,哪里有这么玩的。都是贫苦人家出身,干吗我就是被挨打的对象?
本来心情就不爽的他,又听到了一个噩耗:自知生还无望的张士德最终绝食而死。
既然和不成,张士德的命运可想而知,就是不绝食,朱元璋也不会放过他的。不过,张士德不甘此辱,竟然偷偷让人告知哥哥:不要同朱元璋妥协,应该投降元军,同灭朱元璋。
也许张士德当初举起义旗,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否则他也不会说出这样的话,因为当时的元朝已经腐朽不堪。不管他对朱元璋有多大的仇恨,也不应该如此看低这股新兴的势力,而劝说哥哥转投元朝。
张士德的死对于张士诚部的影响很大,恶化了朱元璋与张氏兄弟的关系。对张士诚这些人来说,因为受不了元朝廷的压迫而起事,他们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有饭吃。但后来他们学会了保存自己和向外扩张。对元朝廷能打就打,打不过就选择降,因为被元朝廷招抚后还可以讨个官儿来做。
想想弟弟惨死在朱元璋之手,张士诚就一阵心酸,落下泪来。他对朱元璋恨之入骨,投降红巾军是不可能的事了。面对方国珍那气势汹汹的水师,又无力可挡,只能是投降元朝了,也算是了却了弟弟的一桩心愿吧。所以张士诚至死不降朱元璋,而是率领群臣选择了元朝这课即将倾倒的大树。
说心里话,沈万三希望天下是太平的,因为在太平盛世更容易做生意,不用担心兵匪祸患。但他生在乱世,只有梦想太平了。
自己的两块根据地打得火热,生意也不怎么景气。可这难不倒沈万三,因为他天生就是一块做生意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