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张士诚的保驾护航,沈万三下南洋的事情便没什么障碍了。货源自然不用担心,他遍布天下的商业网络自会搜集货物。如今就是一个水道的问题了,能不能找条更合适做海上生意的水道呢?
据战国时期的《禹贡》记载:禹继承父亲鲧的事业,接着治水,他改变了父亲壅塞的传统做法,开始疏导洪水,终于在治水上取得了成功。夏禹治水,凿江排涝,太湖流域始有“三江既入,震泽底定”的局面。震泽是指太湖的古名;三江指太湖进入东海的三条泄水通道——松江、娄江和东江。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海潮把泥沙和介壳类动物的残骸堆积在海滩上,逐渐形成带状的高地——堽(俗称冈身)。冈身大致位于今嘉定、昆山、太仓一带,正是松江流经之地。由于隆起冈身的阻隔,松江(古称笠泽江,现称吴淞江)分为两支,一支沿着冈身之西,经过昆山、太仓境内,向东北沿浏河故道流入大海。被称为娄江;另一支沿着冈身之东,向南流入浙江嘉兴境内,由杭州湾入海,被称为东江。
据专家学者研究,当年沈万三的船队很可能是沿着东江,经白蚬湖——淀山湖——当湖——汉塘——长水塘,从澉浦港出海的。这就是沈万三通番的黄金水道。
我们回头再来看看澉浦,它位于杭州湾北部。据传,当年徐福的庞大船队就是从澉浦港启程的。这支由多只楼船组成的船队经过千辛万苦最终到达了日本。
专家考证,澉浦在北宋时还只是一个不知名的盐场。南宋时,作为杭州的外港而成为外贸港口。绍熙元年,光宗认为杭州是国都,不允许外国海舶任意进出杭州港,只许停泊澉浦,澉浦很快取代了杭州的港口地位。元代至元十四年,官府在澉浦设立市舶司,澉浦终于成为“远涉诸蕃,近通福广,商贾往来”的商贸重地。元大德二年,澉浦市舶司并入庆元市舶司,但是海外贸易仍然相当活跃,是我国东南一大重要外贸港口。当然,如果沈万三的船队从东江折向娄江,也有可能经由浏家港,驶向海外。这便也是他的另一条通道。所以,总的来看沈万三的水道是畅通无阻的。
沈万三在元朝相对宽松的对外政策下,发挥超乎常人想象的经商才能,打着给京城大都运粮的幌子,组成近千条大船的船队出海后,便兵分两路,少量船北上,大量船由沈万三带着到了南洋。
由于有张士诚派的兵船护航,所以再也不惧什么海盗浪人了。而南洋市场又有曼苏罗接应,所以这买卖做得是出乎意料的顺利。
就这样,沈万三频繁来往于徽州、池州、太平府、毗陵和苏州等地,把内地的丝绸、茶叶、瓷器和手工艺品经由东江到澉浦港,装上商船运往海外。然后再把南洋的珠宝、象牙、犀角、香料和药材运回国内,赚取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财富。所以,这条南洋航线的开辟让沈万三真正成了江南首富。
现在的周庄,沈万三当年出海通番的东江仍然是一个难得的黄金水道,终日舟来楫往,船队宛如长龙,十分壮观。由于它从不封冻淤塞,具有永不衰竭的运载力,运载成本比铁路和公路低得多,历来得到人们的重视,被人们冠以“上海莱茵河”的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