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沈万三富可敌国的财富主要是从海外贸易得来的。所以,他一直认为要想立国、富民,就得坚持海外贸易。但是天就要变了,天变后的神州大地还会坚持海外贸易吗?这个问题只有朱元璋能够回答了。
我们再看看灭了张士诚的朱元璋还会有什么大的动作。当时南方的形势是这样的:方国珍占据浙东、陈友定占据福建、明玉珍控制四川,元朝统治着广东和广西。
其实,早在苏州城快被攻破时,朱元璋便派兵进攻方国珍部,方国珍不像张士诚那样和朱元璋死磕,他一直奉行有奶便是娘的原则,所以在至正二十七年十二月归降朱元璋。
同时,朱元璋与刘基也基本商定了北伐计划。虽然大将常遇春提议:直取大都,再分兵出击,便可大功告成。但朱元璋认为大都是元朝经营了上百年的都城,防御工事坚固,孤军深入太过于冒险。所以,他决定先取山东,再占河南,折攻潼关,取得东西南三方面的军事要点,然后再攻取大都。
于是,朱元璋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统率全军;以常遇春为副将军,另以参将冯胜、右丞薛显、参将傅友德各领一军,全力北伐。
在北伐前,朱元璋还发布了由宋濂起草的告北方官吏和人民的檄文,在文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这对中原地区的广大汉族人民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另外,朱元璋还再三严肃军纪,告诫出征将士,北伐的目的不是为了攻城略地,而是要推翻蒙元暴政,把百姓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
北伐军的进展异常顺利,一路所向披靡,势不可挡,山东诸郡被一举拿下。南征北伐的形势一片大好,朱元璋认为他建国的时机成熟了,于是,至正二十八(公元1368年)正月,40岁的朱元璋告祀天地,在应天南郊登基,建国号大明,改元洪武,以应天为南京。经过了99年的努力,汉人终于又做回了自己的主人。
至正二十八年四月,北伐军占领开封,平定河南,同时攻克潼关。八月,攻克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元顺帝见大势已去,便带着后妃太子慌忙弃城并向漠北落荒而逃,就这样,统治中原长达99年的蒙元被赶出了中原大地。
此时,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一句话“胡运不过百年”,也许是文天祥的眼光毒辣,也许是历史的一种巧合。总之,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被朱元璋的大明王朝取代了。
后来,明军又入川,夏主明升暗降,四川平定。几年后,又进攻云南并攻破大理,基本上完成了南方的统一。后来,又平定了辽东。除漠北草原和新疆等地外,华夏大地基本都在大明的控制之下了。
其实,谁也不能阻挡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改朝换代也是一种必然。只是这个重任落在了朱元璋的肩上并由他来完成罢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一个新的王朝的建立,必定有新的政策要实施。在王朝建立之初,国家百废待兴,一般都会轻徭薄赋。
明朝刚刚建立,中华大地经过近二十年战乱的破坏,一片破败凋敝。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实行了发展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他曾这样对外地州县官说:“天下初定,老百姓财力困乏,像刚会飞的鸟,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树,不可动摇它的根。现在重要的是休养生息”。
此外,朱元璋还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开垦荒地,比如,他下令:北方郡县荒芜田地,不限亩数,全部免三年租税。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朱元璋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和赈济灾荒。总的来看,朱元璋的休养生息政策巩固了新王朝的统治,稳定了农民生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这几把火点得无可挑剔,甚至值得我们竖起大拇指。但他的一项对外政策却把明朝置于到艰难的境地。这就是被后人议论纷纷的海禁政策。
在古代,中国政府为了整顿沿海治安,清理走私,保障社会安定起见,采取的一种禁阻民间人士非经过官方许可,私自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政策叫海禁,又称洋禁,清又称“闭关锁国”。明清两代都有过这种禁令,不过,历史事实证明中国海禁的开端是元代。
海禁作为一项官方政策,一是不许外国海商通过海洋来华进行贸易活动;二是禁止本国百姓出海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