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他把这场貌似和他毫无关系的战事放在一边,反倒饶有兴趣地和元朝廷又讨价还价起来,原来他一直耿耿于怀于丢掉大周之王的头衔而只当一个太尉。这年九月,他要挟元朝廷封他为王,但元朝廷根本不搭理他。于是,张士诚便又改国号为吴,自称吴王,并宣布停止给大都运粮。
在鄱阳湖水战中,从八月二十九日开始,至十月三日结束,进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大军扼守湖口,断绝陈友谅退路,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汉军,陈友谅最终被打败并中箭身亡。朱元璋的大军获得了大胜。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37岁的朱元璋亲领大军西征武昌,陈友谅之子陈理投降。朱元璋自立为吴王,并置百官,初步搭成了大明朝廷的骨架,从此结束了戎马生涯。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江南怎能容得下两个吴王,一场争斗是便在所难免。
此刻,张士诚才感觉到了危机在一步一步向自己逼近,所以他开始在江北、淮东排兵布阵,准备和这个多年的老对手角逐一番。
虽然前线已经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但在吴之腹地的苏州依然是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丝毫没有战前的那种紧张气氛。
其实,对于老百姓而言,谁坐天下不是很重要,只要你能让老百姓吃上饭穿上衣就行了。但大多数统治者却忘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就说这元朝,骑在马背上打天下是一把好手,但真正得天下后,却没有把百姓的吃穿问题放在第一位,所以才出现了岌岌可危的局面。
争夺苏州的战争是在所难免的,就看什么时候爆发吧。经过多次战火洗礼的百姓也习惯了这种场面,大不了就是今天挂姓张的旗帜,明天挂姓朱的旗帜。所以他们都在静静地等待着,其实他们在拿刀剑的官兵面前也只能等待,因为他们是弱者,而弱者一般都没有说话的权力。
沈万三不属于弱者,是商场上的强者。他用金钱铺路,打通了海上运输通道,在义军和元官兵间游刃有余,所以这些年的海外贸易基本没出现什么大的麻烦,赚取了无数的财富。
而天下人只是见沈万三蛰伏在老家周庄小镇上,看不到他暗中指挥着庞大的船队做着让人想象不到的大生意。所以,人们都怀疑沈万三的财富来自于他的聚宝盆。沈万三对此种说法只是笑笑而已,因为只有他自己知道,手中的钱财不是大风地里逮来的,而是一分一分辛苦赚来的。
钱财是无穷尽的,虽然沈万三手里的财富在不断增长,但他的年华也在悄悄流逝。他已经不再是当初的愣头青小伙了,转眼间,他的儿子沈茂、沈旺也都十多岁了。而他的父亲沈佑更显得龙钟老态。
其实,人本来是赤条条来,又赤条条去。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沈万三还是热衷于在钱财中打滚儿,因为这是他唯一的乐趣所在。
俗话说:“海水涨潮吃鲜,海水落潮吃盐。”商人要学会善变,不仅要善于点石成金,还要善推陈出新。此时,沈万三已经不单单只是一个商人了,他打造了自己的产业链,实行多样化经营。他不仅仅贩卖商品,还生产商品。从种桑树到收蚕茧,从生产丝绸到海外销售丝绸,再加上他遍布全国的商业网络,中国特产物品的价值在他手里翻番增长。
虽然天下不太平,但他坚信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商机,就能赚钱,在这个理念的支持下,沈万三在商业之路上大踏步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