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人人都向往太平盛世,梦想着和平鸽能满天飞舞。但纵观中国历史,真正天下一统,百姓能过上太平的日子却不是很多。
人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是要承受磨难的,不管你愿不愿意,磨难总是接踵而至,让你无法闪躲。
七八年一晃就这么过去了,沈万三由一个农家小伙摇身一变成为了富甲一方的富豪级人物,拥有了富可敌国的财富,实现了做天下人生意的梦想。
而元朝的统治却越来越衰败,已经无力控制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了。这下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之类的人该窃喜了,他们等的就是这一天,如果说当初揭竿而起只是为了活命的话,现在在他们心中未必就没有趁乱夺取元朝江山的念头。所以这几股力量之间的殊死搏杀愈演愈烈。
朱元璋虽然是放牛娃出身,自己肚里没多少墨水,但他善于用人,尤其是重用知识分子。为自己赚取了一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所以在这些年中一些著名的儒生如许瑷、王冕、宋濂等相继投靠了他,后来刘基、叶琛、章溢更是倾力辅佐。
尤其是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刘伯温的刘基,他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一类的人物。朱元璋也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此言非虚,事实就是这样的。
朱元璋起于淮右,渡江后,势力发展较快,但仍然只是局限于浙江一带,且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都是劲敌,稍有不慎,就有败亡之危。
比如刘伯温投靠朱元璋后,朱元璋问他如何平天下,当时许多人认为张士诚据有苏湖富饶地区,宜先攻取。但刘伯温这样说:“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协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
很明显,刘伯温是要朱元璋先伐陈友谅,此时,张士诚很可能按兵不动。否则,如果先攻张士诚,那剽悍不怕死的陈友谅一定会乘虚而入。如果灭了陈友谅,吓破了胆的张士诚根本不会对朱元璋构成任何威胁,天下大势基本就确定了。
刘伯温的这段言论把把张士诚的一言一行算计得死死的,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当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血战时,非常担心张士诚从背后捅一刀,夺取他的老巢应天。地球人都知道,如果朱元璋一旦端了陈友谅的老窝,下一个要收拾的人就是他张士诚了。
但张士诚只是在苏州坐山观虎斗,完全没有想到唇亡齿寒的道理。多年的奢靡安逸的生活已经把他的斗志消磨殆尽,再说,自从张士德在应天绝食而死后,他手下已经没有什么能人了。后来,他又投降了元朝,能人志士更是不愿意和他为伍,都纷纷离他而去。
大弟张士义和二弟张士德都到了另一个世界,而仅存的兄弟张士信贪污无能,骄奢淫逸,一事无成。所以张士诚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本来,张士诚占着最富庶的江南之地,经济实力也最为强大,在与朱元璋和陈友谅的角逐中,很有可能脱颖而出,成为最终的胜利者。但只靠腰包鼓,是成不了大气候的,还需要敏感的政治头脑,而张士诚恰恰就缺乏这一点。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朱元璋率二十万大军摆开架势,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此时,张士诚最正确的做法就是去袭击朱元璋的应天,不管能不能得手,只要做出这个举动,朱元璋就会心有余悸,不能全力和陈友谅决战。只要陈友谅还有一口气在,在义军中就还是保持三足鼎立的局面。但张士诚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二虎相斗不是必有一伤,就是两败俱伤,到时候他可以坐收渔翁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