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万三这边已经如约准备就绪,张士德那边也正在风风火火地反元,好不热闹。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乱世中的枭雄们吧,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张士德的哥哥张士诚。
张士诚,小名九四,汉族人,出生在泰州白驹场(今属江苏省大丰县)的一个贫苦的盐民之家,是元末明初的义军领袖之一。在元朝末年抗元起义领袖中,有“(陈)友谅最桀,(张)士诚最富”之说。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还要从他的出生地泰州说起。
泰州(古称海陵),地处苏北咽喉要地,地理位置及其重要。因为当地盐业发达,所以是中国历代盐税的主要来源之一。到南唐烈祖升元元年,统治者将海陵由县升为州,名泰州,取国泰民安之意。但这个吉祥的地名并没有给这里带来富足,反而带来的是无尽的苦难。这都是盐惹的祸。
到了元代,作为东南沿海主要的盐产地之一的泰州滨海共有三十六处盐场,隶属于两淮盐运使司。元末,朝廷腐败,财政收入入不敷出。统治者为了填补不断扩大的政府开销和军费支出,不断提高盐价,盐业成为国家财政的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据史料记载,从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四十年间,盐价上涨了十六倍。
我们知道,从周代开始,官府就垄断食盐的生产和经营。由于食盐专卖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民间私自贩卖食盐的行为都进行严厉打击,元朝的相关的法律更加健全。所以,盐价的不断翻番没有给盐民带来一丝益处,东南沿海的盐民生活依旧苦不堪言。当地人口头相传着这样一首诗:斥卤茫茫草尽枯,灶底无柴空积卤,借贷无门生计疏,十家村落逃之五。这首《盐丁叹》反映了当时盐丁的贫穷困苦的生活。
张士诚就生活在此时此地,为了养家糊口,他从十岁开始就在白驹场的官盐船上“操舟运盐”,依靠卖苦力赚来的微薄收入补贴家用。少年时的他不仅身体健壮,而且为人仗义疏财。当乡亲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总是尽自己所能相助。于是,他渐渐地在当地盐民中树立起很高的威信。
虽然明知贩卖私盐是要掉脑袋的,但为了活命,张士诚和几个胆大的同乡还是一起做起了贩卖私盐的营生。他们在给官府运盐的同时,随身夹带一部分食盐,卖给当地的富户。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因为元朝廷在各处盐场都设置了盐警稽查私盐贩子。这些盐警不但常常克扣白驹场盐民的劳动所得,而且盐民们每月还要向他上贡,对盐民想打就打,想骂就骂。张士诚和盐民们表面顺从,忍气吞声,暗地里却憋着一股劲,准备找机会好好地收拾这些王八羔子。
元朝末年,各地反抗元朝暴政的武装起义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至正八年,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在台州发动起义;至正十一年,刘福通在颖州率红巾军起义;濠州的郭子兴、孙德崖随后响应。农民义军反对元朝统治的斗争一浪高过一浪,这使张士诚受到了极大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