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卷时期"易学"评论
第五篇"易学"评论
第三章宋程颐的易学著作《伊川易传》
程颐北宋理学的奠基人。字正叔,号伊川,河南洛阳人。
中华典藏里介绍说注释《周易》并阐发理学思想的著作。又称《周易程氏传》、《程氏易传》。宋程颐撰。程颐称伊川先生,故以之名书。《宋史·艺文志》作九卷,《二程全书》作四卷,1981年中华书局《二程集》亦作四卷。杨时《跋语》说川先生著《易传》,未及成书,将启手足,以其书授门人张绛。未几绛卒,故其书散佚,学者所传无善本。”宋儒论《易》,各明一义,邵雍以数言《易》,程颐以理言《易》,皆“异乎先儒之本旨矣”。成书于宋元符二年。《伊川易传》仿王弼《周易注》体例,只注《易经》和《彖》、《象》、《文言》三传,其余各传都未作注。对《传》文的注解也与王弼一样,把它们分别列入各卦各爻之下来解说。程颐推崇王弼、胡瑷、王安石三家注《易》著作,继承了他们的解《易》风格,在易学观上重义理轻象数。
我们且看程颐对今本《周易》某些卦的解释。
如《乾》>“释《周易》派。
3对第二爻,程颐把大人从道德解释君、臣、人三者,并从象数里的爻位说理。
4对第三爻,程颐既从爻位说事,又引上古传说中的人物说君德之理。虽给解释一番,但最终并不能明白那句爻辞的含义是什么。若看帝制里对《周易》的这种注释法,看来做这易学学问并不难。这注释法虽说不是千篇一律,可说法也差不多。
5对第四爻,程颐这是按王弼卦爻时来说理,与所谓对爻辞的注释是个风马牛不相及。
6对第五爻,程颐对此爻及爻辞解释是讲爻位,把五爻说成是最尊贵的位。后称九五之尊。
7对第六文,程颐已然以王弼"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的卦时说之。
8对上九爻及爻辞的解释,能明白这里的以阳与刚去对爻辞所说的内容么?那些说法与"出现的群龙无首吉祥"又有何关联呢?
总之,程颐对《乾》卦爻及卦爻辞的注释来看,已然不离象数说之,但比汉象易学,则是重义理,而轻象数。也是继承王弼的解《易》思想,从对《乾》卦爻辞的注释来看,是以象数释《周易》的义理,而不杂筮说。
我们再来看对今本《周易》另一卦爻和属《易传》里的《彖》、《象》文的注释。
如对《遁》卦及对属《易传》文里的《彖》、《象》解释的解释。
“□艮下乾上《遁》
《序卦》:“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
夫久则有去,相须之理也,遁所以继恒也。遁,退也,避也,去之之谓也。为卦,天下有山。天,在上之物,阳性上进。山,高起之物,形虽高起,体乃止。物有上陵之象而止不进,天乃上进而去之,下陵而上去,是相违遁,故为遁去之义。二阴生于下,阴长将盛,阳消而退,小人渐盛,君子退而避之,故为遁也。
遁,亨,小利贞。
(程颐注)遁者,阴长阳消,君子遁藏之时也。君子退藏以伸其道,道不屈则为亨,故遁所以有亨也。在事,亦有由遁避而亨者。虽小人道长之时,君子知几退避,固善也。然事有不齐,与时消息,无必同也。阴柔方长,而未至于甚盛,君子尚有迟迟致力之道,不可大贞,而尚利小贞也。
《彖》曰:遁亨,遁而亨也。
(程颐注)小人道长之时,君子遁退,乃其道之亨也。君子遁藏,所以伸道也。此言处遁之道,自“刚当位而应”以下,则论时与卦才,尚有可为之理也。
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
(程颐注)虽遁之时,君子处之,未有必遁之义。五以刚阳之德,处中正之位,又下与六二以中正相应,虽阴长之时,如卦之才,尚当随时消息,苟可以致其力,无不至诚自尽以扶持其道,未必于遁藏而不为,故曰与时行也。
小利贞,浸而长也。遁之时义大矣哉!
(程颐注)当阴长之时,不可大贞,而尚小利贞者,盖阴长必以浸渐,未能遽盛,君子尚可小贞其道,所谓小利贞,扶持使未遂亡也。遁者阴之始长,君子知微,故当深戒,而圣人之意未便遽已也,故有“与时行,小利贞”之教。圣贤之于天下,虽知道之将废,岂肯坐视其乱而不救?必区区致力于未极之间,强此之衰,艰彼之进,图其暂安,苟得为之,孔、孟之所屑为也,王允、谢安之于汉、晋是也。若有可变之道,可亨之理,更不假言也,此处遁时之道也。故圣人赞其时义大矣哉!或久或速,其义皆大也。
《象》曰: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程颐注)天下有山,山下起而乃止,天上进而相违,是遁避之象也。君子观其象,以避远乎小人,远小人之道,若以恶声厉色,适足以致其怨忿,唯在乎矜庄威严,使知敬畏,则自然远矣。
初六,遁尾,厉,勿用有攸往。
(程颐注)它卦以下为初。遁者往遁也,在前者先进,故初乃为尾。尾,在后之物也,遁而在后不及者也,是以危也。初以柔处微,既已后矣,不可往也,往则危矣。微者易于晦藏,往既有危,不若不往之无灾也。)
《象》曰:遁尾之厉,不往何灾也?
(程颐注)见几先遁,固为善也;遁而为尾,危之道也。往既有危,不若不往而晦藏,可免于灾,处微故也。古人处微下,隐乱世,而不去者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