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卷时期"易学"评论
第五篇"易学"评论
第二章宋张载的易学观
一、评张载对《易传·系辞》筮法言论的注说
因《横渠易说》里对《易传·系辞》内容是分句注释编排上不容易看明白谁与谁,我们先将对一些《系辞》内容与注释上给于注明,即括号里的说明,以及括号里简评张载对其所进行的注释说法。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吉凶者,失得之着也;变化者,进退之着也;设卦系辞,所以示其着也。
吉凶变化,悔吝刚柔,易之四象欤!悔吝由赢不足而生,亦两而已。“变化进退之象”云者,进退之动也微,必验之于变化之着,故察进退之理为难,察变化之象为易。
六爻尽利而动,所以顺阴阳、刚柔、仁义、性命之理也,故曰“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序犹言分也。易之中有贵有贱,有吉有凶,皆其自然之分也。所居皆安之,君子安分也。”
“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
“言君子未尝须臾学不在《易》。玩,玩习也,每读则每有益,所以可乐。
“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占非卜筮之谓,但事在外可以占验也,观乎事变,斯可以占矣。盖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此所以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也。
“彖者,言乎象者也;”
“象,谓一卦之质。齐小大者存乎卦,卦有称名至小而与诸卦均齐者,各着其义也,盖称名小而取类大也。辨吉凶者存乎辞,欲见小疵者,必存乎辞。”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易与天地准”,此言易之为书也。易行乎其中,造化之谓也。言“弥纶”“范围”,此语必夫子所造。弥者弥缝补缀缉之义;纶者往来经营之义。
易之为书与天地准。易即天道,独入于爻位系之以辞者,此则归于人事。盖卦本天道,三阴三阳一升一降而变成八卦,错综为六十四,分而有三百八十四爻也。因爻有吉凶动静,故系之以辞,存乎教诫,使人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其出入以度,内外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圣人与人撰出一法律之书,使人知所向避,易之义也。
。从这里所说来看,他提出的传承以往圣人的绝学是有其名,而无其真,张载不如王弼,传承真孔子的易学思想,而张载传承假圣人的易学学说。虽张载解《周易》不如王弼,但比孔颖达疏《周易》进步,张对《周易》注释并不杂筮说。)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天地之数也,一固不为用。“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夫天混然一物,无有终始首尾,其中何数之有?然此言者特示有渐尔,理须先数天,又必须先言一,次乃至于十也。且天下之数止于十,穷则自十而反一。又数当止于九,其言十者,九之耦也。扬雄亦曰“五复于五行与五相守”者,盖地数无过天数之理,孰有地大于天乎?故知数止于九,九是阳极也,十也者姑为五之耦焉尔。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极两两,是为天三。数虽三,其实一也,象成而未形也。地两两,地刚亦效也,柔亦效也。七离九。六坎八。
参天两地,此但天地之质也,通其数为五。乾坤止正合为坎离,坎离之数当六七,精为日月,粗为水火,坎离合而后万物生。得天地之最灵为人,故人亦参为性,两为体,推其次序,数当八九。八九而下,土其终也,故土之为数终于地十。过此以往,万亿无穷,不越十终反一而已。阳极于九,阴终于十,数乃成,五行奇耦乃备。过此周而反复始,滋至无算,不越于是。阳用其极,阴不用极而用六者,十者,数之终,九之配也。地无踰天之理,终于其终而已焉。
参天两地,五也。一地两,二也。三地两,六也,坤用。五地两,十也。一天三,三也。三天三,九也,乾用。五天三,十五也。凡三五乘天地之数,总四十有五,并参天两地者自然之数之五,共五十。虚太极之一,故为四十有九。
“挂一象三”,象天地之三也。揲四,象四时也。揲象四时,揲之数不过十,十时乃三岁半,举三揲多之余也。直云“五岁再闰”者,尽余遇多之极数也。揲常余九,则揲者四十而已,四十乃十四时之数也。此相间循环之数也。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一二相间,是相得也;各有合,以对相合也,如一、六,二、七,三、八,四、九。各有合,神也;位相得,化也。奇,所挂之一也;扐,左右手四揲之余也。再扐后挂者,每成一爻而后挂也,谓第二第三揲不挂也。闰常不及三岁五年而再至,故曰“五岁再闰”。此归奇必俟于再扐者,象闰之中间再岁也。
“成变化而行鬼神”,成行阴阳之气而已矣。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
“示人吉凶,其道显;阴阳不测,其德神。显故可与酬酢,神故可与祐神;受命如响故可与酬酢,知来藏往故可与祐神。示人吉凶,其道显矣;知来藏往,其德行神矣。语蓍龟之用也。
显道者,危使平,易使倾,惧以终始,其要无咎之道也。神德行者,寂然不动,冥会于万化之感而莫知为之者也。受命如响,故可与酬酢,曲尽鬼谋,故可与祐神。显道神德行,此言蓍龟之行也。”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辞、变、象、占,皆圣人之所务也,故易道具焉。一本无易道具焉四字,有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十字……。”
“天生蓍龟,圣人则之以占兆。一云“占之以兆”。
“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天地变化,圣人作易以着蓍龟效之,故曰“圣人效之”。
总之,从张载对《系辞》经文上的占筮之说,张载已然在解释上肯定圣人效法占筮。张载已然是亦筮亦理的易学思想。
张载不但对《易经》有注释,而且还有对《易》的论述,我们也看一看张载对《易》又是如何论述的。
二、评张载《大易篇》里论《易》的易学观
《大易篇》是张载的《正蒙》一书里十七篇文章之一,现全文录下。
《大易篇》第十四
“《大易》不言有无,言有无,诸子之陋也。《易》语天地阴阳,情伪至隐赜而不可恶也。诸子驰骋说词,穷高极幽,而知德者厌其言。故言为非难,使君子乐取之为贵。《易》一物而三才:阴阳气也,而谓之天;刚柔质也,而谓之地;仁义德也,而谓之人。《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故撰德于卦。虽爻有小大,及系辞其爻,必谕之以君子之义。
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欤!阴阳天道,象之成也;刚柔地道,法之效也;仁义人道,性之立也。三才两之,莫不有乾坤之道。
阴阳、刚柔、仁义之本立,而后知趋时应变,故“乾坤毁则无以见易”。
六爻各尽利而动,所以顺阴阳、刚柔、仁义、性命之理也,故曰“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阳徧体众阴,众阴共事一阳,理也。是故二君共一民,一民事二君,上与下皆小人之道也;一君而体二民,二民而宗一君,上与下皆君子之道也。
吉凶,变化,悔吝,刚柔,《易》之四象欤!悔吝犹赢不足而生,亦两而已。
尚辞则言无所苟,尚变则动必精义,尚象则法必致用,尚占则谋必知来。四者非知神之所为,孰能与于此?
《易》非天下之至精,则词不足待天下之问;非深,不足通天下之志;非通变极数,则文不足以成物,象不足以制器,几不足以成务。非周知兼体,则其神不能通天下之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也。
示人吉凶,其道显矣;知来藏往,其德行神矣。语蓍龟之用也。
显道者,危使平,易使倾,惧以终始、其要无咎之道也。神德行者,寂然不动,冥会于万化之感,而莫知为之者也。受命如响,故可与酬酢;曲尽鬼谋,故可以佑神。
开物于几先,故曰“知来”;明患而弭其故,故曰“藏往”。“极数知来”,前知也。前知其变,有道术以通之,君子所以措于民者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