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第四十篇《解》,是论述和解的道理。解就是本篇的命题。
《解》篇全文是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有攸往,夙吉,无咎。田获三狐,得黄矢。贞吉。负且乘,致寇至,贞吝。解而拇,朋至斯孚,君子维有解,吉,有孚于小人。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
本篇文章中所运用的比喻说理较多。如利西南,田获三狐,得黄矢,负且乘,至寇至,解而拇,朋至斯孚,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这都是用的比喻,以比喻推明事理。若不能理解《周易》所用的比喻,就无法正确理解《周易》的真实含义。
第四十一篇《损》,是真对减损讲述的辩证道理。作者善用生活的实例来阐述所立论的道理,即通过举例来辩明事非。
在题目里,作者运用祭祀举例。在作者看来,对待祭祀,就应当减少,减少到祭品用两只簋所盛粗粮就行了。在那个时代王室与贵族统治者没有不迷信与重视祭祀的,以求得神灵或祖先神的保佑。而作者能有如此的进步思想,这与《周易》作者理性的认识这个世界分不开的。在对财富的积累上,作者认为不做邪恶,即正当的渠道获得的财富,是正确的。本篇通过生活事例来说明减损的辩证道理,而这些事例本身就是比喻的手法。而寓意当损的则损,不当损的要大力增益的道理。
第四十二《益》,是讲增益的道理。本篇里的利涉大川,或益之十朋之龟是比喻之句,而其它则是直接陈述增加收益的政治道理。
第四十三篇《夬》,是论述排除阻塞视听的政治道理。
《夬》全文是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即戎。利有攸往。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惕号,莫夜有戎,勿恤。壮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苋陆夬夬中行,无咎。无号,终有凶。
《夬》篇从立论到主文论述,都是运用比喻。
篇首字夬就是象征阻塞的事物现象被排除。篇中内容,全是运用比喻来推明事理。如壮于前趾,莫夜有戎,壮于頄,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殿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苋陆夬夬等。本篇全部运用比喻来论证命题。运用比喻在于把深刻地,无法言明的道理,通过常见的生活事例来比喻,这是先民找到的一种理论方式。
第四十四篇《姤》,是论述婚姻家庭观念。文中特别是已体现了无后为大的传宗接代的观念。
《姤》全文是女壮,勿用取女。系于金柅,贞吉。有攸往,见凶,赢豕孚踯躅。包有鱼,无咎,不利宾。臀无肤,其行次且,厉,无大咎。包无鱼,起凶。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姤其角,吝,无咎。
通过《姤》文来看,《姤》篇内容全用的是比喻象征手法。
系于金柅,这是借用生活里的纺线车纺线与緾线的锭子来隐喻妇道规范。
见凶,羸豖孚踯蹢,这句话虽然一样的是象征与暗示,暗示着篇中女主人公内心世界复杂的情怀。这表明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动察与描述。不过是借着象征的手法,而不是直接的心理描述。女主人见景伤情,暗示着女主人的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