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益》篇里也讲到中行这一原则。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益》篇中出现了两次中行,前段的内容是是用在收成不好的年景,没有过失。体恤百姓,并居中行事,告诉诸公,用圭举行隆重的仪式,把这种美德昭示于天下。后一段的内容是行事,告诉诸公,顺从有利于效法先例,做迁徙国都的大事。这里的中行行为显然是告诫君主的。《益》篇里是讲增益的道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讲经济发展问题,国家的经济发展了,经济实力增强了,而对君子来说,遵循了中行这一行为准则,才能办举国上下的迁都大事。
《夬》篇里也讲到中行。苋陆夬夬,中行无咎(苋即苋属作物,一年生草本植物)。这句话的意思是觅草生长在道路上,会被很快地除去(这是隐喻),应中正行事,则没有过失。
《周易》里有一篇文章,其名为中孚,孚本是《周易》里建构的另一个政治理念,即民本思想的实质内涵。中孚就是中正不偏的去爱民行政。
《周易》为君子设定的中行行为准则,类同于后儒的中庸之道。但如何把握中行呢?这就在于君子自我把握,总之是别偏,别倚,不上不下的行为。
6、好遁。《周易》里还为君子设定了一个道德范畴里的东西ashash好遁。好遁应是个道德层面上的东西,因为君子好遁与不好遁在乎君子的个人意志行为了,而不是政治法律上的强制行为所调整的内容。
《周易》遁篇就是为君子讲述了属道德上的一个行为准则。好遁,君子吉,小人否。这里的遁意指隐退,从位置上隐退下来,或隐去之意。
所以隐退对君子(在位的统治者)来说是好事情,而对劳动人民(小人)则没有必要。否指行不通的事情,当然隐退不是小人的事。劳动者是处于最底层,是被统治的对象,统治者是君子,君子是在位者。在位者做好及早的隐退,就会带来好的结果,这确实是王制里的经验之谈。所以《遁》篇里讲的遁尾,厉,勿用有攸往。意思是隐退在后面,有危险,不可再继续下去,是没有什么好处的。所以应该遵循的是嘉遁,贞吉,肥遁,无不利。即美好的时候隐退下去,前景吉祥,功成名退,没有不合算的。《遁》篇从正反两个方面为君子讲述隐退的利害关系。隐退应属个人的行为道德范畴,而这里是让君子应遵循的一个行为原则。因隐退与否,却关乎到君子政治生涯上的利害关系。
7、反观自省。《周易》还为君子讲述了一个应遵循的道德性原则,即要时刻反观回顾自己的行为,而不断的修正自我,《艮》篇讲述了这一道理。
《周易》艮篇全文是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艮其趾,无咎,利永贞。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艮其身,无咎。艮其辅,言有序,悔亡。敦艮,吉。《艮》文用现在的话说是回顾走过的背后,没有留下自身的错误。行走在朝廷上不显露自己,没有过失。回顾自己走过的脚步,不会失误,利于永远的坚守正道。回顾注意自己的腿脚,而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