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壮》用壮,君子用罔
《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
《解》唯有解,吉,有孚于小人。
《夬》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
《革》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未齐》,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周易》一书共15篇出现了君子一词,出现的次数共十九次。那么《周易》一书君子的含义的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现在所说的君子是指品德高尚的人,小人是指品德不好的人。那么,《周易》里的君子是否也是指人的品德所言呢?我们已论述过《诗》里的早期诗歌里出现的君子是个身份概念。
《诗》里在西周早中期产生的诗歌中出现的君子称谓,是指周王,到西周后期产生的诗歌中出现的君子的含义趋向扩大化,已不特指周王,而扩大到整个贵族统治集团。《周易》里的君子称谓与西周中晚期产生的诗歌里出现的君子称谓,应是同一概念,即是一种泛指,是指周族开国君主之后的子孙,应是一个血统上的身份概念。
正如有学者所言的初始涵义为"君之子"。"君之子"更能体现西周初年的分封制和嫡长子世袭制对于语言文化的影响。周朝通过分封制"封土建君",使各地区的政权脱离原始的自然状态,又以立长立嫡世袭制确定政权传递方式,从而建立起政治秩序。嫡长子世袭制维系了统治阶级的统治政权和尊贵地位,作为统治者的儿子也因此而尊贵,换言之,"尊贵男子"可由"君之子"衍化而来。而"尊贵男子"则难以反映统治者之间的血缘关系和政权更替方式。因此,我们可以大致推论君子的初始涵义为"君之子",也就是说君子得名是因为其为"君"的儿子。在分封制和嫡长子世袭制的共同作用下,君子又引申为"贵族男子"和"统治者"。正如许倬云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君子作为封君的儿子这个涵义引申以后,就包含了通过血缘关系联结起来的与统治集团有关的所有人员,这就使得君子成了贵族的同义词"。
《周易》里的君子同理是个身份概念,即有国有家者的受封贵族。但君子一词的出现,无论在早期的文献里,如《周书》,还是《诗》里已经给君子赋予上道德内涵。当然君子承载的道德内涵也是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如《周书无逸》所其无逸,无逸就是不贪图安逸。这已为君子设定了道德内容。当然君子承载的道德内容是随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周易》一书里君子这一概念,除了它传达其贵族统治地位身份之义外,还在于他承载道德内容的要求。即主体性的内涵是道德性。《诗》里前期出现的君子一词并不是干巴巴的代指周王,君子一词出现在《诗》里一开始就赋予上一种情感。如同在周族开国史诗中对文王这个称号,同样赋予着情感化,即一种歌颂赞美的称谓。君子一词出现在《诗》里,是在西周中期之后产生的诗作里才较频繁的出现和表述。而君子一词是王称法后形成的一个政治概念。而君子一词的出现一开始被赋予上一种情感化,这种情感化而与《周易》一书里赋予君子的道德性内涵是个继承与发展关系。
本站热门小说推荐
<ulcss="list-inline">
<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