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儒者(严格地说,儒者即古代的读书人,古代文人学者就是儒者)常怀着对人对事的忧惧心理,儒家强调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系辞)》,这个几就是隐微,即事物发展的苗头。也就是在事物即将显现而还没有显现的时刻,圣人能抓住时机,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可伸可屈。这正是东方的政治社会所造成的圣人,君子不能不去研几,人们从社会生活所得的经验就是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这种因农耕文化,近乎原始自然生活中抽象出的人生经验,是用自然现象来说明人事道理,又被人们所接受,并成为认识世界的方。孟子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老子》里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到《红楼梦》里的好了歌解,把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历史一曲歌解,解释得淋漓尽致,即把人生里的自然与社会现象归结为悲剧意识。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