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周易》里的有孚,称法上虽区别于西周初期的德,又区别于后儒(孔孟)道德政治哲学里的仁。但《周易》里的有孚思想,却是先儒建构的民本理念,是后儒在此基础上继承与发展了民本思想。
有孚就是仁政,仁政的内涵就是仁者爱人。有孚就是让君子爱小人。而仁政同理也是让君主去爱百姓。《论语颜渊》里讲问仁。子曰。《孟子离类下》里说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孔子讲的仁,即爱人,是指君王对百姓的爱。故仁是《周易》孚的词语转换而已。
儒家仁爱,是让统治者爱百姓,是等差的爱,而不是平等之爱,体现的是统治之术。是孟子所说的保民而王(《孟子梁惠王》)。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在于先秦思想家看来,真正构成目的性之本是宗法血缘等级制度。正如墨子认为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墨子尚同》),其目的是维护君主制度。先秦诸子百家者,皆是为君主献计献策者。孟子说诸侯有行仁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孟子离娄》)。若诸侯王行孟子提出的仁政话,七年之内就能得天下。那么诸侯王实行仁政的目的是取得天下。仁政是一种得天下术。而如秦王并非实行的是仁政,却得了天下。那么,孟子的政治主张只多是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徒,即辅助执政者的人只多是离开与搬走而已。若实行的是高压与恐怖政策,如何离开?向那里搬?这仁政又显得是多么苍白无力。
统治者无不体察认识到民是国家统治之根本。养民,爱民的仁政思想,是让统治者主动贴近百姓,是一种治国根本。养民,爱民的仁政思想,是让统治者主动贴近百姓,是一种治国之术而已。
仁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对执政者的道德诉求和责任良知的理论预设。
儒家过分夸大了道德力量在社会历史活动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这似乎形成了儒家政治观上的道德决定论。道德性完全是依赖于自觉的心性修为,并没有外在的强制性。而且很容易在非道德动机的驱动下,败下阵来。正像梁惠王那样,他只爱女人和钱财,孟子有怎奈何他呢?显然是儒家的道德之国的制度设计有缺陷。正因如此道德性在人治里成为虚设或虚伪的政治口号而已。只有在主体平等的法制之下,才能真正彰显出道德仁爱之心,否则道德治国之说只是欺骗和愚弄百姓的不二法宝。事实上传统里的政治哲学,只是一种道德治国的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