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里对王的表述,并没有像对君子的表述那样,赋予治国上的道德性重任。《周易》把治国安邦的任务寄希望于君子,而不是王。君子就是西周分封制下拥有封地的主人,即西周整个拥有封地的贵族集团。
《周易》作者看到西周走向衰落,天下纷乱,而希望有国有家者要担负起天下太平的重任。并不是希望周王担负起治理天下的重任,因天下是有国有家者组成的天下。若把天下治理好,当然是希望有国有家者了,安邦治国的重任自然就落在君子们的身上。君子把小人治理好了,这个天下也就太平了。故《周易》里表述的王,至多是凭借利用好宗庙(祭祀祖先的场所)礼仪教化(即王假有庙),来彰显于天下的这种职责。犹如一个家族的族长利用好宗族祠堂,既是祭祀、缅怀祖先,又是族人进行议事,聚集家族,解决家族内的纠纷,施行家族法规等职责。传统里的族长与宗祠,就是西周宗庙(王假有庙)的政治缩影。《周易》时期的周王势力还不敌于一个诸侯大国的势力,西周后期周王对天下的拥有,早已是名存实亡。但周王的名分还是存在的。所以《周易》里所言的君子,才是安邦治国的主角,这与后来王权上升时期的政治理论所不同了。《周易》里的君子,正是体现了贵族共治天下的政治主张,即《周易》里所言的群龙无首吉的政治构想。
本站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