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六篇(二十一)(1 / 2)

史墨说后,第三位史官,也看了龟兆,认同是遇水适火的兆示。史赵也发表了自己的高论如川之满,不可游也,郑方有罪,不可救也,救郑则不吉,不知其他。

前面已有两位同伙都说的结果一样,而史赵也不引经据典,直接来个龟象上的比喻。这龟兆像河水涨满,不能游泳。既然水大的不能游泳,而水又是指宋国了,那么就不能得罪宋国,落脚点也就是不能救援郑国。救援郑国,就是向宋国开战。这三位卜史所得的结论基本一样。前面两位卜史虽然没有直接说援不援郑国,其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即宋国是水,齐国是火,水能胜火。若派兵救援郑国,就是与龟象里的涨水对抗,不会有利的。而到史赵直接点明,援郑是不利的。而不过史赵的理论根据是水大不能游泳。宋国是水,也就看作正是水势强大,援兵郑国,就是与强水开战,能有利吗?赵筒子听了三位卜史官的话,就是想出兵援郑,以免出现唇亡齿寒的结果。可龟占已得到神启,自然也不敢违背已显露的天机。而郑国国君也想给宠臣一块封地,但已无地可封,只得听从宠臣的歪策,向宋国取地,自然是要出兵发生战争了。而结果取不来地不说,又打了败仗,且又被宋国的军队出兵攻打着。正如史赵说的正有罪,不能救。从这一句话上看,还有一点理性认识,还能够分辩出事非。可整个决断分析过程则是非理性的,其所得结果,自然也是扭曲的。

赵鞅听过三位卜史对出兵援郑的议案给否决了。也许春秋时期出现的八卦筮术,是一门先进的技术。龟占后还要来一次八卦筮卜。赵鞅的一个谋士阳虎也就用周易占筮,阳虎为主子筮出的是《泰》之需。

首先认识一下阳虎是何许人也。阳虎也叫阳货。《论语》目录上就有阳货第十七这个名目。开篇内容是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这个要见孔子的阳货,孔子不愿见他,这人就送给孔子一只蒸熟的小猪。阳虎字叫货。孔子见阳货送来了礼物,也说不过去不去见他,就等阳货不在家时去回拜他。孔子心想,反正我去拜访过你,是你不在家,可不怨我。但偏偏孔子在去拜访阳货的路上相遇了。阳货就和孔子对起话来。阳货对孔子说我和你谈一谈。接着又说藏着一身的本领,却听任国家一片迷乱,这能叫做仁吗?阳货又接着自问自答,自己喜欢做官,却屡次错过机会,这能叫做智吗?又自答道,时光在流逝,岁月不待人。孔子说,我准备做官了。

大概孔子已知阳货的为人品行,孔子无奈而塘塞阳货一句话。阳虎原是季孙氏的家臣(季孙氏,是鲁国掌握政权的贵族,鲁国的三桓之一。是鲁公少子季友的后裔),扶持季桓子,据有阳关(今山东泰安南),掌握国政,权势很大。后来他要废除三桓的势力,反被击败,出奔阳关,先到齐,后又经宋奔晋,为赵鞅的家臣。这做家臣的,就是谋士,看来是得会占筮术。

《左传》记载了阳虎用《周易》替主子算一算该不该出兵援郑。阳虎以《周易》筮之,遇《泰》之需曰吉,不可与也。微子启,帝乙之元子也。宋,郑甥舅也。祉,禄也。若帝乙之元子归妹,而有吉禄,我安得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