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五篇(十二)(1 / 2)

今天我们从今本《周易》一书里所看到的那套称为卦符号的,就是一共有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组成。那么,这套符号在商代产生时(至目前考古上所发现的这套六联体符号的最早时间,还没有超出商朝),是否已是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系统呢?在考古上虽然发现属西周时期的某种器物上一次出现有十几个六联体的符号,但截至目前在考古上还没有发现属商朝及西周时期的不同器物上出现有完整的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那么,如何验证考古上发现的属商周时期出现在不同器物上的六联体符号,自产生时就是有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组成的一套符号系统呢?实际这是个很好证明的事情,因《周易》里所传承的这套符号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不过我们还是回过头来看一看前面所举例的属商朝及西周时期的十二个器物上出现的三十六个六联体符号,就可分析推理出这一问题。

前面所举的十二个器物上出现的三十六个六联体符号中,已有三个六联体符号是重复出现的。这三个重复出现的六联体符号其中之一是资料(二)苗圃北地遗址磨石上的一个六联体符号(商代晚期)与引用资料(六)扶风齐家村卜骨上的一个六联体符号(商末至周初)相同。两个都是以八八十八八八这六个符号上下排列的六联体。若是将这一个六联体符号与《周易》一书里所用的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其中的一个对应起来,那么,这个六联体符号就与《周易》里《豫》篇里的符号相同。这个符号后来也就演变成六十四卦里的《豫》卦符号。

另一个是淳化县石板乡石桥镇出土的西周陶罐(西周中晚期)上有一个六联体符号与洛阳唐城花园发掘出土的西周陶簋(西周晚期)上的一个六联体符号完全相同。两个都是ash八ash八ashash这六个符号上下排列组成。若是将这个重复的六联体符号与《周易》一书里所用的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其中的一个对应起来,那么,这个六联体符号就与《周易》里《睽》篇里的符号相同。这个符号后来也就演变成六十四卦里的《睽》卦符号。

第三个重复出现的是洛阳唐城花园发掘出土的西周陶簋(西周晚期)上的一个六联体符号与山东陈庄遗址出土的龟甲(西周早中期)上的一个六联体符号写法排列完全相同,即都是一八八一八八这种符号和上下排列方法。若是将这个重复的六联体符号与《周易》一书里所用的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其中的一个对应起来,那么,这个六联体符号就与《周易》里《艮》篇里所用的符号相同。这个符号后来也就演变成六十四卦里的《艮》卦符号。

通过以上考古所发现的商和西周时期出现在不同器物上的三十六个六联体符号的对比,我们发现其中就有三个六联体符号是重复的出现,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这种六联体符号是一个有规则的组合系统,这种有规则的六联体组合,只能是有两种符号作为基础符号,才能组合出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来,否则就不是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了,也不会是六联体的组合了。从这三十六个六联体符号中,就发现有三个六联体符号的重复出现,无疑说明出现在商代与西周时期的不同器物上的六联体符号,已是一套有规则的符号组合。即正是那套不多不少的六十四个六联体符号,故运用时才会重复出现。

为何我们要证明这套符号在产生时就是有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所组成呢?这是关系到这套符号的初始及早期流传中,是否如当今易学界里把这些六联体符号释文成是数字而称之为数字卦的正确与否问题。即出现在商周(西周)时期的不同器物上的六联体符号被当今易学里说成是数字而称之为数字卦是否成立的问题。这也是关系到《周易》一书(即原创《周易》文本)所传承的早已是一套(数字卦)算卦工具呢?还是《周易》作者所用这套符号时,这套符号还根本没有成为卜筮工具而只是一套记事符号,《周易》作者才作为文章的排序而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