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五篇(十六)(1 / 1)

《易学基础教程》里说勤先生对此做了一个检验。他按阳奇阴偶的原则把还原为和,即剥和比两卦。中方鼎上刻写这两卦,依《左传》和《国语》的筮例,它们之间应该是变卦的关系,即占筮得到剥之比。其中剥是本卦,比是之卦,剥卦的六五和上九爻属变爻。按朱熹的说法,一卦中有两个变爻的,就根据这两个变爻来占筮。而且以上爻为主。我们看,剥卦六五和上九的爻辞分别是,以宫人宠,无不利。上九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剥庐。其大意是得当,无所不利。而且君子居之,人民赖以安定,好像乘上车輿一样。这与要贞问的事情正相一致,而且大吉大利。这种情况说明数字符号无疑代表的就是《易》的卦象。

若按《易学基础教程》一书所引用李学勤的检验说法成立的话,那么,无疑就得出一连串的历史真相来说明在昭王之前这个卦爻式文本的《周易》已经定型了,因为李学勤引述《周易》内容是六五,以宫人宠,无不利。上九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剥庐。这里的六五与上九是今本《周易》里每卦里的爻题称法。其二说明在昭王时期用《周易》进行占筮了,并且还懂得变卦筮法;说明《周易》起初就是一部卦爻式的占筮(算卦)之书。其三说明《周易》一书是在西周前期产生的。其四说明《周易》里的卦符号就是筮数(数字组合),也说明数字组合等同于卦符号;反之卦符号也就等同于数字组合。其五说明用《周易》算卦就是准确,也说明了是有鬼神的,与鬼神沟通就是能得到神灵的启示。因为《易学基础教程》认为这与要贞问的事情正相一致,而且大吉大利。而李学勤的原话也说铭载中受昭王恩宠,赐以采地,占问当地之人是否臣服,这用上述《周易》爻辞来占,再合适也没有了。剥六五爻辞云受宠得当,无所不利;剥上九爻辞又说君子居之,民赖以安,如得乘车舆,与命辞对照,也是大吉大利。中把这一占筮铸于彝器,是合乎情理的(李学勤《周易溯源》巴蜀书社2006年1月第1版第216页)。

按朱、李这说法,我们不能不这样认为,因为古代里的占筮是巫术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占筮是人神交通的迷信行为。这已是无可争议的事实。而朱伯崑和李学勤这些大家却还认为这与要贞问的事情正相一致,而且大吉大利,方鼎铭载中受昭王恩宠,赐以采地,占问当地之人是否臣服,这用上述《周易》爻辞来占,再合适也没有了。岂不是相信用《周易》卜筮神启示的准确性吗?

《易学基础教程》引用李学勤的检验,即通过今本《周易》剥卦里的两句爻辞作为证据。证明中方鼎铭文与两个六联体符号是《易》卦符号和卜筮的关系。我们且看今本《周易》剥卦里的两个爻辞,即六五,以宫人宠,无不利。上九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剥庐。是否如《易学基础教程》所言意是得当,无所不利。而且君子居之,人民赖以安定,好像乘上车輿一样。这与要贞问的事情正相一致,而且大吉大利。这种情况说明数字符号无疑代表的就是《易》的卦象的这些说法正确吗?

我们来看《剥》里的两句话,真如李学勤的说法与中方鼎里的唯臣尚中臣占问之意相一致吗?前面已通过对《周易》文本的讲述,已知今本《周易》产生的晚,今本《周易》是在《周易》春秋文本结构形式上的又一次的改造。不论今本《周易》或原创《周易》文本里都有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硕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剥庐这两句话。只是今本《周易》(即卦爻式《周易》文本)里把这两句话分割成两句占筮之用的爻辞。而原创《周易》文本《剥》篇里也有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只是《剥》篇文章的组成内容。要正确的理解《周易》,必须剥去史巫及象数学者裹在《周易》身上的筮书形式和象数诸说。才能得见《周易》文章的哲学思想。要读懂《周易》剥文里的那两句话,就一定要结合《剥》篇整体内容去理解。我们现将《周易》原创文本里的《剥》篇文章内容与形式抄录如下r>

本站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