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四篇(三十五)(1 / 1)

而两宋时还是值得一提的北宋程颐,被后世称为理学派易学,即以理解《易》,使《易》从占卜之术中解放出来。事实上,程颐也不是纯义理解《周易》者,只是很少用象数,而多是从《周易》里的文辞着手阐释其义理。但程颐的义理释《易》最终并没有使《周易》从占卜之术中解放出来。南宋的朱熹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不但不因程颐的义理释《周易》而使《周易》从占卜之术中解放出来,而且使《周易》完全变成了占筮之注释。后封建社会至今天的易学并没有走出象数易学,程颐也一样。我们看程颐的《易传》(程颐《易传》又称《伊川易传》或《程氏易传》。程颐的哲学思想,体现在《程氏易传》里)里的象数之说。

如》之为卦,诸阳消剥已尽,独有上九一爻尚存,如顾大之果不见食,将有复生之理。上九亦变,则纯阴矣。然阳无可尽之理,变于上则生于下,无间可容息也。圣人发明此理,以见阳与君子之道不可亡也。或曰则为纯《坤》。岂复有阳乎?曰配月,则坤当十月。以气消息言,则阳剥为《坤》,阳来为《复》,阳未尝尽也。剥尽于上,则复生于下矣。故十月谓之阳月,恐疑其阳也。阴亦然。圣人不言耳。(《程氏易传剥传》)

这是对今本《周易剥》里的上九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的解释。对这一句文辞的解释,按理应从这一句话文辞上去做解释就是了,可程颐已然是从卦学上的象数去解释上九里的那句话。程颐的那一段解说是用十二消息卦学说来解释的。《剥》里的六联体符号是,此符号后演变成卦符号,并分上下卦,为艮(山)与坤(地)。此符号又分阴分阳,其中,五个是阴画,而只有一爻画为阳,这就是程颐说的诸阳消剥已尽,独有上九一爻尚存,又通过卦象而认为硕大之果不见食,将有复生之理。这是通过卦画阴阳取象而解释《周易》里的硕果不食,并进一步通过《剥》画的上九爻再变成阴(如《剥》画上画为阳爻画若变成阴爻画就变成这种画符号),就成了纯阴的《坤》卦(即此种符号)。这就是程颐说的上九亦变,则纯阴矣。又认为然阳无可尽之理,变于上则生于下,无间可空息也。就是说,阳气没有能完全消亡的道理,上九变于上,那么初九就会生于下,其中没有可空一息的间隙。这些说法就是从卦画符号阴阳之说想象来的东西,也就从这种想象的理中,引出一凡人道的理来,圣人发明此理,以见阳与君子之道不可亡也。或曰则为纯《坤》,岂复有阳乎?那么《坤》卦()最下一爻进而变成阳,那就成了《复》卦()。就是程颐说的剥尽于上,则复生于下矣。这程的说法都是来自于汉象数易学里的卦气说中的十二消息卦说。实际这些东西哪里与《周易》里的文辞沾边呢?在象数易学中,阳是代表君子,而阴是代表小人,程颐通过卦象来阐述君子之道。这一段虽是对《剥》里的上九爻辞做出的解释,但程颐说来说去能否看懂他解释的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是何意思吗?程颐所谓的解释等于什么也没有解释。程颐从卦画、阴阳、消息来解释上九里的文辞,说了等于没说。凡用象数来解释《周易》里的文辞本身就是南辕北辙的徒劳之举,说出来的道理,也不过是借题发挥而已。以象数释解《周易》的文辞,说得不好听些,犹如信口胡诌而已。

本站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