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左传》一书里还记录了对《周易》的另一种称法
《周易》一书在春秋时期被人们所用,这反映在史书《左传》里。《周易》一书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左传》里,然而在《左传》里出现《周易》称谓之后,还反映了对《周易》一书的另种称法,即以《易》来代替《周易》的称法。
如《左传昭公二年》里云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这里记载的韩宣子所见的《易象》,应是《周易》的学术文章,即被后来收进《易传》里的大象文章。但这《易象》里的易与象应是两个概念,易则是代指《周易》,而象则是以《周易》为蓝本所阐发出新的学术文章。这里的《易》应是对《周易》的另一种称法,即简称。因为《左传》里还有两处出现的《易》称,并从《易》称所引述的内容来看,就是《周易》一书里的内容,由此而知《左传》里出现的《易》称,就是《周易》一书的另一种称法,如同《周易》的简称。
在这一称法之后,《左传》一书里还出现一处《易》称,按历史时间顺序来说,这一处《易》称是出现在《左传昭公十二年》。
《左传昭公十二年》枚筮之,遇《坤》之「比」。曰,黄裳元吉,以为大吉也。且夫《易》不可以占险,将何事也?且可饰乎?中美能黄,上美为元,下美则裳,参成可筮。犹有阙也,筮虽吉,未也。
这里所记载的是有卜筮而引出对《易》之用的一番议论,这段虽然记载的是南蒯枚筮之,并没有出现以《周易》筮之的说法,但从这一筮例里出现的说法,已知是以《周易》筮之的,因为从出现的遇《坤》之「比」。曰,黄裳元吉,这种称法及内容来看,这既是《周易》里的名称与内容,也与《左传》里明确记载的以《周易》筮之称法相同。《左传昭公十二年》里记载子服惠伯这一番大论,是对南蒯枚用《周易》卜筮而得出《坤》里的以《比》做繇题的繇辞(即春秋《周易》文本的结构形式),即黄裳元吉这是四个字,就认为是大吉的神示了,想干什么事,结果就会大吉的。这子服惠伯并不认同南蒯枚用《周易》卜筮而得出《坤》之「比」曰,黄裳元吉,以为大吉的想法。但从子服惠伯的一番议论来看,是讲附条件的卜筮理论,类如周初以德配天的观念。这子服惠伯所讲的是以忠信配筮的观念。从吾尝学此矣,忠信之事则可,不然,必败这种说法,来看子服惠伯并不反对占筮,只是认为以《周易》占筮是附条件的,即对忠信之事则可卜筮,相反不是忠信之事,即使筮出的是吉言,也是必败的事。这就是子服惠伯的且夫《易》不可以占险的卜筮认识结论。不过这子服惠伯的一番议论里所出现的且夫《易》不可以占险的这个《易》称,正是指《周易》一书无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