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看《辞海》对《易经》的解释经》《周易》。2指《周易》中同《传》相对而言的经文部分。由卦爻两种符号和卦辞(说明卦的),爻辞(说明爻的)两种文字构成,都是为着占卦用的,最早可能萌芽于殷周之际,惟全部经文当系长期积累的产物。共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在宗教迷信的外衣下,保存了古代人的某些朴素辩证法的观点。
《辞海》对《易经》所作的解释是,1即《周易》。2指《周易》中同《传》相对而言的经文部分,这种说法让人不可思议,既然《易经》是指《周易》,那么还有什么《易经》又是指《周易》中同《传》相对而言的经文部分的说法呢?并且《辞海》在对《周易》的解释说《周易》亦称《易经》,又简称《易》。这岂不是陷入了矛盾的说法么?既然认为《周易》亦称《易经》,又怎能认为《易经》又成了《周易》里的相对《传》的内容呢?
也许《辞海》所认为的占卦用的,共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才称经,而对这些所谓算卦的东西作出解释的是传。经与传都是《周易》或又称《易经》里的内容,《周易》里的经,或又称《易经》里的经,只是称经,而不是称《易经》,所以现在出现了周易经传的称法。看《辞海》里对《周易》和《易经》的解释说法,听起来怎么像是转轴子的话,也就是绕的让人无法明白《周易》是什么。才有此在现代的学术上,对《周易》或《易经》的说法是个混乱现象。
如高怀民的《先秦易学史》里这样说易筮术在西周初年有三种,号为三易,它们是《连山易》;二、《归藏易》;三、《周易》。《连山》与《归藏》二易很早被淘汰,东周以后只有《周易》流传。所谓《周易》,便是今所见《周易》本中除去十翼部分;也就是只有六十四卦象及卦爻辞,原是用于筮术占断的。(先秦易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页)
按高先生对《周易》的内容说法,与《辞源》和《辞海》里的说法是不相同的,单从称谓来说也算是清晰的。
朱伯崑的《易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一文里是把《周易》与《易经》也是说成一回事。
《周易》即《易经》一书里的内容,《周易》自身是否存在着象辞相应之理,即是说,卦爻象与卦爻辞之间是否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自成为一严密的思想体系,这同《易经》的形成问题有密切关系。依近人研究,《周易》作为古筮用的典籍,如关于《坤卦》象的筮辞,积累了许多条,从已应验的筮辞中选出一条,作为标准答案,便是《坤卦》辞,利牝马之贞。或从中选出某一爻的筮辞,如选出守口如瓶,可以不犯过错一条,编在《易经》中,则成为此卦六四爻辞,无咎无誉。总之,卦爻辞的素材,即筮辞,来源于对所问之事的回答。此种尝试之一,是《易经》中有些卦爻辞的编排,《周易》的编者,依此爻之事,整理其他筮辞,经过加工,便成为遁卦各爻辞的内容。(《周易》二十讲廖明春选编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49ash50页)
我们通过上面这段话来看,朱伯崑的《周易》即《易经》的说法,虽然与《辞源》和《辞海》解释的《周易》也叫《易经》或《周易》亦称《易经》这种称法相同,但所称法的内容则是不相同的。朱伯崑所认为的《周易》即《易经》一书的内容,是不包括《易传》,即无论称《周易》,或称《易经》其内容就是六十四卦爻辞的内容。而无论《辞源》或《辞海》所解释的《周易》又叫《易经》,其内容是六十四卦爻辞加《易传》内容。这就是看似称法相同,可称法里的内容则不相同。
把《易经》的称谓等同于六十四卦爻辞,即把《易经》的内容,只包含六十四卦爻辞,似乎是当今学界里的主流称法,可恰恰与辞书里的解释不同。
如董光璧也这样认为于殷周之际的《易经》是一部占筮书,由十翼组成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解释《易经》的作品《易传》已属哲学著作。(《周易二十讲》廖明春选编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394页)
董光璧在他的《关于科学与易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里,是把《易经》和《周易》当作互用的称法,在文章里是交替使用,两者称法所表述的内容是一样的,即所谓的六十四卦,这与朱伯崑的说法认识是一样的。事实上《周易》不等于《易经》,虽今本《周易》的内容是所谓的六十四卦爻辞,但这些内容只是《易经》的一部分,《易经》的内容还包括了《易传》,这确实是历史的事实。
李镜池的《周易探源》一书,对《周易》的称法以及包含的内容。
《周易》是我国最古的一部书,也是最难理解的书。除了它的文字古简以外,还由于它是一部占筮书,其中隐藏着编者的哲学思想,而编篡时所采用的材料(占筮记录)时代更加古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