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正义》一书里把今本《周易》内容分为上下,以经卦称之,即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
《周易正义》(或称《周易注疏》)注疏的所谓上下经内容,就是六十四卦爻辞内容,而且在卦爻辞后面附有《彖》、《象》这些本属《易传》的内容。而属《易传》里的《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内容则分卷注疏,却以周易系辞上、周易系辞下、周易说卦、周易序卦、周易杂卦这种称法。总之,把原属《易传》里的内容,都称《周易》里的东西了。这就导致后来出现的一种新称法,即周易经传这种不伦不类称法的出现。
到了宋代,南宋的朱熹也撰了一本名叫《周易本义》的书,实际也是对《易经》(即《周易》加《易传》)进行的注解,可名称却以《周易》称之。不过又给今本《周易》平添出了新的内容,即卦歌、分宫卦象次序、上下经卦名序歌、图目(即河图、洛书、先后天八卦方位图等)。《周易本义》的注释体例,是把今本《周易》的六十四卦爻辞,按上下经分卷进行注释,不过朱熹并不像前人那样把属《易传》里的《彖》、《象》、《文言》附在所谓的卦爻辞后面一并进行阐释,朱熹则是把这些内容单列出来分卷进行阐释。《周易本义》卷一、卷二内容是把今本《周易》(即卦爻式《周易》)分为上下经进行阐释,称其为周易上经与周易下经;《周易本义》卷三、卷四是阐释本属《易传》里的《彖》文,而《周易本义》里则称其为周易彖上传,周易彖下传;《周易本义》卷五、卷六,是阐释所谓的周易象上传与周易象下传;卷七、卷八是阐释所谓的周易系辞上传与周易系辞下转;卷十至卷十二是分卷阐释的是周易文言传、周易说卦传、周易序卦传、周易杂卦传。《周易本义》最后又分周易本义卷末上下,分别论述卦象与筮法。到朱熹时却把今本《周易》与《易传》称之为周易经与周易传,即把今本《周易》内容称之为周易经,而把《易传》内容称之为周易传。这似乎分清了经是经,传是传,给人看来经就是乾至未济六十四卦了,而传就是彖、象、文言、系辞、序卦、杂卦了,这岂不是经与传分的很清了么?可《周易本义》开卷这样写道周,代名也。《易》,书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画,有交易,变易之义,故谓之易。其辞文王周公所系,故系之周,以其简帙重大,故分为上下两篇。《经》,则伏羲之画,文王、周公之辞也,并孔子所作之《传》十篇,凡十二篇。
从这段内容来看,伏羲之画是经,文王、周公之辞是经,孔子作《传》也是经,才够经凡十二篇的内容。那么,这岂不是与《周易本义》里所称的周易经、周易传相矛盾吗?同理《周易本义》应称之为《易经本义》,所解释时称《周易》与《易传》,才概念不相混淆。既然朱熹也认为经是四圣之为的那些内容,那么,《周易》只是所谓的两圣之为,又焉能冠名《周易本义》呢?有焉能冠名什么周易经与周易传呢?因《周易本义》一书内容,是分卷注释所谓的周易经与周易传,无疑认为经与传的内容都是《周易》的内容了。那么,要问何为《周易》?何为《周易》里的经?又如何回答呢?若认为《周易》是经,是所谓的文王、周公作的卦爻辞,那么,就不能冠以周易本义名称,而分卷去解释所谓的周易彖上传、周易彖下传;周易象上传、周易象下传;周易系辞上传、周易系辞下转;周易文言传、周易说卦传、周易序卦传、周易杂卦传这些本不属《周易》一书的东西。何况朱熹又把筮仪,图式也归到所冠名的《周易本义》一书里,而这些内容本属易学上的东西,朱熹却把这些东西,说成是《周易》里的东西。总之,到朱熹时把《周易》说的乱七八糟,《周易》之称法和内容被搅得越来越混淆不清了。
在朱熹之前的北宋时期里,一些学者的书籍里也有引用《周易》与《易传》里的内容,我们来看是如何的称法。邵雍的《皇极经世观物篇》》曰尽性以至于命。所以谓之理者,物之理也。
这里的《易》曰内容是出自《易传说卦》。
《皇极经世观物篇》圣人有言曰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这里的所谓圣人之言内容是出自《易传系辞》,而不说《易》曰,却称圣人有言曰。
如圣人有言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其斯之谓欤?
这是出自《易传彖》文,不过这里也不称《易》曰,而是称圣人有言曰。这是认为《易传》是孔子所为,孔子被尊奉为圣人,自然所引用《易传》里的文章,也就称之为圣人有言曰。总之,邵雍所引用《易传》内容时,既称《易》曰,又称圣人有言曰。
又如》、《诗》、《书》、《春秋》者圣人之经也。
这里说的《易》为圣人之经也,从邵雍所引用《易传》内容为《易》曰来看,无疑这《易》经内容是《周易》加《易传》。
《周敦颐集》卷二》曰见几而作,不俟终日。(《中华书局》)
这里所引用的内容是出自《易传系辞》,也称《易》曰。
《张载集》正蒙里云易》所谓利用折狱,利用刑人。
这里引用的内容是出自《周易》,也称《易》。
又如》曰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此其之谓乎。
这里所引用的内容是出自《易传彖》文。
通过宋朝人的所引用《周易》或《易传》内容而基本上是保持汉以来的称法,用《易》称,即《易经》的简称。但也有学唐朝的错误称法,即把《易传》内容归到《周易》称谓里,如朱熹就是这种错误的称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