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一篇(十七)(2 / 2)

《乾》之夬=《乾》里的上九

《乾》之坤=《乾》里的用九

我们通过这一引例中的称谓及内容,发现春秋《周易》文本,以《周易》一书里的符号及名称,作为《周易》每篇里繇题(或称繇称)的排列规律。因《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里引用《周易》乾里凡带龙的句子称谓是姤、同人、大有、夬、坤,即五句话。而我们可从今本《周易》乾卦里看到的一共是八句话,分别是是《乾》卦的卦辞,即元亨利贞。有六句是所谓的爻辞,从初六到上九的称谓及爻辞内容。还有一句为用九的称谓,其爻辞是见群龙无首,吉。其中六句的爻辞里有两句爻辞,即九三与九四爻辞中没有带龙一说。所以《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的引用中就没有引用这没带龙的两句话。若按《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里的引用称法,来恢复春秋《周易》文本里的《乾》篇,就是如下的结构形式及内容r>

《乾》利贞。

姤勿用。

同人在田,利见大人。

履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小畜,在渊,无咎。

大有在天,利见大人。

夬有悔。

坤龙无首,吉。

这就是春秋《周易》文本里《乾》的结构形式及内容,这种结构形式,正是以《周易》一书里的符号及名称来排序《周易》每篇里的句子题目,也可称为句题或句称。是作为义理之书引用时区别于卜筮上的繇题称法。当然,《左传》里记载的以《周易》筮之,出现过其繇曰,说明那时把《周易》里的句子看成繇辞了,即使引用时也没有出现其文曰。无论是筮卜,还是引用,都出现的是某之某曰这种称谓,我们在论述春秋《周易》文本的结构形式时,还是以繇题或繇称这种称法。从春秋《周易》文本里《乾》的结构形式来看,《乾》里是用《周易》一书里的画符号及名称来排序其繇辞的繇题,反过来说,春秋《周易》文本是以《周易》一书里的画符号及名称来排序每篇里的繇题。从春秋《周易》文本《乾》里的繇题排序方法来看,是有《乾》的本位符号(即ash这种画道的六联体)为基准,通过初画变起(即ash变为--),由此可变出六个不同的六联体画符号,来作为六句繇辞的繇题(唯春秋《周易》文本里六十四篇里的《乾》与《坤》各多出一句繇辞,自然也各多出一个繇题,其它均是六句繇辞与六个繇题。

我们再把《乾》里取得繇题的排列方式演示如下》里的画符号是,通过《乾》符号的初画ash变--(不过这种符号在春秋时候是这样写的and),那么,就会得出另一个画符号来,通过对《乾》的画符号初画的改变,就变成了这样的一个画符号,即《姤》的符号。再通过对第二画道进行改变,就又变出一个不与相同的六联体画符号来,以此类推可通过《乾》符号里的六个划道的改变,就会变出六个属于六十四画符号里的六个不相同的画符号来(这种符号是以两个基础符号即ash与--来组合为六联体,以六联体的组合,可组合出不相同的六十四个符号来。我们给它命名为画符号,或称六十四画符号。因为这种画符号在《周易》成书之前早已出现,只是《周易》一书原初所用其作为六十四篇文章的排序而已。正如《周易》一书里把这个符合,写在《乾》的前面,成为《乾》文的序目而已,如同一、二、三里的一,还如同甲、乙、丙、丁里的甲,作为排序作用而已。但后来这一套符号,逐步被演变成八卦筮术工具。

《周易》一书用了这一套符号,由此这一套符合与《周易》一书里的六十四篇名称不可分割了,人们看到六十四画符号里的某一画符号,就知道这一符号的名称。后来筮术上把六十四画符号,变成卦符号,如看到这个符号,就知道是《乾》卦符号,这个符合也就代表的是《乾》卦。对这一套符号,人们已经是约定成俗的认为了。

我们把春秋《周易》文本《乾》的结构形式,是通过《乾》符号的下端逐划道的改变,所变出六个不相同的画符号及名称做为繇题的排序列举如下r>

大有

代替)

我们通过以上的符号所看到,《乾》之后的姤、同人、履、小畜、大有、夬,是通过《乾》符号的六划道逐次改变的方法,得出《周易》里六十四画符号中的六个画符号,也就得出六个名称。来作为《乾》里的繇题。

本站热门小说推荐

<ulcss="list-inline">

<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