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鲁密铳(1 / 2)

掠明 王贰涛涛 1229 字 2021-11-29

insins

磅!磅!磅!磅!磅!磅!磅!磅!磅!磅!磅!

十一门红夷大炮打出的开花弹如期而至,由金国汉人士兵为主体所组成的“马前卒”伤亡惨重,攻城的“飞桥”散落一地。

飞桥,又称“壕桥”,是保障攻城部队通过城外壕沟、护城河的一种器械。

“渡沟堑飞桥一门,广一丈五尺,长二尺以上。”——《六韬》

炮声沉寂后,幸存的“马前卒”继续抬起飞桥,往眼前的壕沟冲去。

在开战前,皇太极已经给“汉军八旗”下了死命令:敢后退者定斩不赦。

宁远城很早就有护城河。

在护城河的基础上,辽东巡抚袁崇焕组织关宁军在护城河以外临时挖了一条环绕宁远城的长壕沟。

关外、关内的明军精锐皆集中在护城河与长壕之间,以逸待劳。

古代壕沟的作用是防止敌人直接冲到自己的面前,防守的士兵是躲在壕沟后面的;近现代出现的战壕则是作为防守士兵的掩体,躲避天上飞机的轰炸、地面敌兵的流弹。

“杀——杀——杀——”金兵离壕沟越来越近之时,明军的火枪之声响起。

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

尽管想到明军会用火绳枪狙击,但手持金属护盾的“马前卒”们还是在明军挖好的壕沟前一排接着一排地倒下。皆因,关宁军的几千支火绳枪不是一般的火绳枪。它叫“鲁密铳”。鲁密,是明代汉人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音译;所谓鲁密铳,顾名思义,就是土耳其火绳枪。在16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与大明帝国被史学家称作“亚洲双雄”;而人手装备一支鲁密铳的“苏丹亲兵”,则是土耳其帝国的王牌部队。

最早把制造鲁密铳的技术引进大明帝国的人,是万历年间的朝廷官员、《神器谱》的作者、已故火器专家赵士祯。

给关宁军装备造价不菲的鲁密铳,是天启年间的大明帝国首席火器专家孙元化之建议。

公元1626年,辽东巡抚袁崇焕采纳孙元化的建议后,上书大明天子朱由校,要来了专项的经费。然后,袁崇焕高薪招募了一批关内的兵器匠到关宁防线,让他们仿照孙元化手绘的详细图纸,在宁锦大战前打造出了几千支质地优良、做工精湛的鲁密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