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困局(1 / 2)

剑在匣中藏 方知同 2044 字 2020-04-11

皇宫,神武殿。

神武殿是圣上批阅奏折、商议国事的地方,相当于皇帝的书房,在皇宫三十六座宫殿中属于利用率极高的一座,坐落在整个皇宫的正中央。

亥时,皇宫各处的灯火仍燃得透亮,却四处都是静悄悄的一片。神武殿内,偌大一个宫殿被烛火、灯笼照得有如白昼,地砖泛着黄色的光芒。

大殿正首,“乾坤浩荡”的匾额下,龙椅已经上百年没有挪动过位置,便是修缮、补漆都是在原地进行,显示出奴才们对皇权的敬畏。宝座上,一个已经长出白发的中年男子斜靠着,手里拿着一本奏着,好似在看又好似在打盹,矍铄的面容上有几道细细的皱纹,波澜不惊地挂在眼角和额头上,看不出任何情绪。

他就是当今圣上,嘉佑帝宋修宇。

宝座下首,一个红衣华服的年轻男子肃然站立,头微微低着,将一张英伟的面容望向地板,神色没有半点不恭。

大殿之上,静得连半分声响都没有。

好半天,献帝突然开口,声音有一丝沙哑:“朔羌族的人,你见到了?”

下首男子将头又压低了一分,恭敬道:“回父皇,见到了。”

献帝点点头,问:“那个托木烈,怎么样?”

男子拱了拱手,想要回话,却不知为何没有说出口。

“太子?”献帝喊了一声。

“回父皇,儿臣并没有见到托木烈!”

“嗯?”献帝的眼皮这时才抬了抬,显得有些诧异。

“儿臣按照父皇旨意,出城迎接朔羌族首领托木烈一行,原本说是午时前后会到,可是儿臣等了许久也不见朔羌族一行现身。正是着急的时候,祥云驿站的人来报,托木烈一行已经从西城门进了城,早早地住进了驿馆里。儿臣又赶紧赶到祥云驿馆,朔羌族的随从却说,托木烈舟车劳顿兼水土不服,已经歇下了。儿臣等了一会儿,托木烈迟迟没有出来,儿臣只得请了太医,特来回禀父皇。”

献帝听太子说完这些话,只是点了点头,脸上的神情没什么太大的变化,俄而,冷静到有些寒意的目光定定地落在太子身上,半天没有说话。

殿前站着的是献帝的第二子,乃当今皇后所出,是名副其实也是唯一的一位嫡子。圣上对他十分爱重,六岁就册封太子,十六岁便正式监国,如今已主理献朝政务十一年。

这十一年间,太子并没有十分突出的业绩,却也没有闹出什么太大的乱子,作为一位守成之主,无过便是功,所以朝野上下对太子殿下的能力还是十分认可的。可是这份老实和谨慎,在落在既是君又是父的献帝眼里,是好是坏,就要打个问号了。

太子被献帝看得有些发毛,战战兢兢道:“父皇,儿子……做错了吗?”

献帝好半天才道:“没有,你做得很好!”

虽是夸赞,可是语气里和面色上都没有半分喜悦之意。太子一向摸不准皇上的心意,这一刻更加迷惑,半点也不敢居功自喜。

过了片刻,献帝又问:“夜幽国的人马何时进京?”

太子道:“若无意外,明日午时便可抵达京城!”

献帝问道:“你是如何安排的?”

太子神色一凛,早有应对道:“夜幽国此次来的是静华公主元秋晔,国师东方毅护驾,依礼制,迎客需要高一级,这位静华公主虽然是嫡长公主,但并非皇子,所以儿臣想,派黎王出城相迎即可,不知父皇意下如何?”

献帝点了点头,道:“这样很好!”

太子听罢,这才松了一口气。

不想献帝又道:“夜幽国此行的目的,你可知道?”

太子有些慌乱,忙道:“儿臣略有所闻!夜幽国皇帝前年驾崩,膝下只有一个六岁的太子元庆诚和这位静华公主元秋晔。夜幽皇驾崩后,太子登基,静华公主奉先皇遗命监国理政。这本是顺理成章之事,然而夜幽皇的三位兄弟不忿皇权落入黄口小儿手中,先后发动兵变,夜幽国内早已是一片狼烟。如今,皇位虽然还在元庆诚手中,但三位王爷各据一方,如此下去,江山易主是迟早的事。夜幽国如此情形之下,这位静华公主还有心思来我大献,为父皇献礼贺寿,想来贺寿是假,借兵才是真!”

献帝点点头,道:“既然对方是来借兵的,想必是抱着极大的诚意,如此,只派一个封地亲王迎接,你觉得合适吗?”

太子听罢,登时吓得脸都红了,连忙跪倒在地,惶恐道:“儿臣思虑不周,请父皇责罚!”

“好了!朕没有责怪你的意思,起来吧!”

“是!”

太子这才起身,在献帝的点拨下确定了明日的迎接事宜,这才恭敬告退。

他这一走,原本十分静谧的神武殿就更加安静了,只能听到烛火燃到旺处的噼啪声。献帝对着手中的奏折发了一会儿呆,直到大内总管王和上前,才醒过神来。

王和换上一盏清茶,炎炎夏夜,唯有清茶才能去暑热、解烦闷。

献帝突然问:“王和,你猜猜,夜幽国公主此来借兵,筹码会是什么?”

王和笑得老成持重,道:“如此国事,陛下不问太子,倒来问老奴,这不是为难老奴吗!”

献帝也笑了起来,一脸高深莫测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副平淡又颇为乏累的怡然之态。

他叹了口气:“太子勤奋,却不聪慧,许多事说了也是白说,还不如跟你这老头子念叨念叨。你且说来听听,朕恕你无罪!”

王和拱了拱手,笑道:“陛下如此说,那老奴就直言不讳了。夜幽国虽是南境小国,但建国百年有余,也算得上是历史悠久。这么多年来,夜幽虽然经历了内忧外患,但总体上还算国泰民安,百姓们对元氏家族十分认可。如今,夜幽国内虽然又起烽烟,但往大了说是谋朝篡位、江山分裂,可往小了说,只不过皇族内斗罢了。不管他们怎么斗,只要夜幽最后还姓元,百姓们其实都能认可。”

王和顿了顿,见献帝面色沉静、时时点头,心中有了底气,继续道:“可一旦静华公主从我献朝借到了兵,带回去扫清三王之乱不难,难的是如何说服夜幽百姓,继续坐稳这元氏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