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至这次审判完毕,这场在晋原府内持续发酵,引起轩然大波且几经转折的重大命案,这才圆满落下帷幕。随着该坐牢的坐牢,该流放的流放,郑关清大义灭亲的壮举和刚直不阿的官声,也随着沉入海底、无人再究的真相,而在晋原府以更快的速度传播,不过几日,百姓们对府尹大人的评价就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从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官,变成了大公无私的明官。
郑关清坐在家中,听着手下人频频传来的捷报,几乎乐得要忘了自己的儿子还在牢中受苦。一两日的兴奋后,他的情绪有了些许缓和,这才惊叹于桓王宋瑜对于案情的深刻洞察,对于民心的准确把握,至此,郑大人再也不敢将这位一向无声无息的王爷,与闲散、无用之类的词有所关联,而对于圣上即将听到他的光辉事迹,龙颜大悦后加以升赏的推论,也无不笃信,亦无不期待。
无论晋原府的风声如何变动、民意如何鼎沸,岳州城外三潭山上,玉泉宫一如既往地开坛、点灯打醮,做着一场场求福禳灾、超脱亡灵的水陆道场。
前朝推崇道法,到了献朝,开朝皇帝礼敬佛宗,于是世间风气也跟随流转,百年间,一座座佛寺建立起来,一个个道观消沉下去,如今佛法无边普度众生,曾几何时异常煊赫的道家缘法,却已落入微末。
晋原府远离京都,倒还能存下些许不开化的村民,百年后仍存留着前朝的习气,每逢福祸必上道观,而在整个北方六府,最有名的道场莫过于百年古刹,玉泉宫。
当然,玉泉宫的名头之所以未能在大献朝消沉下去,一句村民不开化亦是以偏概全,真正的原因,还在于玉泉宫掌门何小平,乃是一位六阶高手,又收了一位了不得的弟子——桓王。
桓王宋瑜十六岁封王离京,来到地晋原府,两个月后便拜得何小平为师。顾念桓王亲王之尊,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江湖中人,所以何小平只收其为外门弟子,但传授武功亦十分尽心。短短几年间,便叫桓王从一个只学了粗浅拳脚的一阶武人,成长为青年一代中的三阶翘楚。
乡村道士与皇家亲王做了师徒,自是顺理成章的谈资,此事在北方六府早已人尽皆知。然而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是,宋瑜尚在幼年居于宫中时,便已入了玉泉宫的内门,是何道长的开门大弟子。
所以,宋瑜在郑关清面前称呼王城是师兄,只为掩人耳目,事实上,王城虽比他年长,但其实只能算是他的师弟,且二人早已见过面。
如今,王城被打得半残,又革了公职,可谓是人财两空。可即便如此,他却没有丝毫不喜,与宋瑜、陆冠山一起坐在马车中,皮开肉绽的屁股在颠簸的山道上晃出了钻心的疼痛,却依旧满眼期待、心急如焚。
陆冠山想打趣王师兄几句,可瞧着宋瑜端坐一旁,闭目养神,面色看不出情绪,到嘴的话又咽了回去。
夜色渐渐暗了下来,山中兽鸟嘶鸣,显得有些阴森寥寂。
过了许久,一声马嘶,车架稳稳停住。
玉泉宫,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