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毕竟使得,中外过去的那种剑拔弩张的关系,得到了一瞬间的调整,出现了‘中外相安,十年无事’,暂时性的稳定局面。
除了发生一些局部的事件外,比如‘中法安南战争’这样的小型化武装冲突之外,这种状况大体维持到,中日甲午战争之前。
而且,在满清朝廷的内部,以太平天国为首的,农民起义运动陆续被满清鞑子镇压下去,全国性的民众反抗,并没有发生,国内政局相对平和。
历史又给了满清鞑子以此,发展、强大、并入列强行列的机会。
对此,满清朝廷中的洋务派,程度不同的有所认识。曾国藩在于幕僚赵烈文私下谈话认为,满清朝廷的深重危机已经只有数十年的挽救时间了!!!
因此,曾国藩从起兵之日,就在寻求自强之道。
李鸿章也多次指出,中国在鸦片战争后,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急切的要求建设,近代陆军、海军,还有近代的工商、矿业。
1880年(光绪年间),李鸿章在一封要求,订购铁甲舰的信中,说道:‘机会一失,中国永无够铁甲舰之日,既永无自强之日!”。
1881年(光绪年间),李鸿章在另一封信中,急切的呼道:’今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也守法苛刻,既败亡灭绝而不悔,天耶?人耶?’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人,打出了‘自强’‘求富’的旗帜,也就是洋务运动。
在洋务运动进行的三十多年时间,满清鞑子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创办军用、民用工业,训练近代海军,设立总理衙门、派出驻外公使、开办洋务学堂、派出留学生、翻译欧美科技图书等,取得了一些成就。
然而,这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也未能阻碍中国,被列强国家欺凌、折辱。
中法安南战争,满清鞑子落得‘不败而败’的结局;中日甲午战争,满清鞑子不仅在战争上,一败涂地,而且还签订了无比屈辱的《马关条约》。
三十年的大好时光,竟然让满清鞑子白白虚掷、付之东流,真是该死!
当时,在洋务运动其间,很多的改革、有利于中国进步的改革,都受到了满清鞑子、贵胄、慈禧老太婆、大量权贵的阻挠,或者被迫终止,或者被延缓推迟。
自1872年到1875年,满清朝廷先后向美国,派出了120名幼童留学,以此培养新式人才。
当时,正领队官、后任驻美公使的陈兰彬和学务监督吴嘉善,都是守旧的官僚势力,对派遣留学心怀不满。
副领队官,驻美副公使‘容宏’,则是积极支持留学事业。
由于思想倾向、政见不同,陈兰彬、吴嘉善与容宏,在对留学生的问题上,产生了尖锐的冲突。
陈兰彬、吴嘉善频繁向满清朝廷报告,说是:留学生在国外沾染了‘恶习’,中了‘洋毒’,‘读书时少而游戏事多’,并给留学生扣上‘行为不轨’、‘不敬师’、‘不守法’的帽子。
甚至是,陈兰彬和吴嘉善还断言:这样的留学生,如果还在美国久居,必然没完全丧失爱国之心,他日总能学成回国,不仅无益于国家,而且还有害于社会。’
陈兰彬、吴家山还把留学生的‘越轨’行为,归咎于容宏的‘纵容’,要求满清朝廷把留学生撤回中国。
1881年(光绪年间),总理衙门奏请,将出样留学幼童全行撤回,获得批准。
1881年7月(光绪年间),满清鞑子解散驻洋肄业,开始撤回留学生。
当时,120名留学生,除了因事早已返回中国之外之外,其余94名留学生,统统都在年内返回中国。
刚刚起步的中国留学事业,因为一些渣滓的反对,终于夭折了
而且,早在‘同治年间’的时候,中国的有识之士就提出了,修建铁路的问题,但因朝野阻力,和民间的风俗、习惯原因,只能放弃
19世纪八十年底啊,淮军将临、前直隶总督刘铭传应招进京,奏请修建铁路,以提高军队调动的机动性。
结果,刘铭传的提议一出,立刻招来了一场轩然大波,受到一些顽固渣滓的激烈反对。
有些反对的渣滓,竟然提出‘四失’;资敌、扰民、失业、夺民生计,有的渣滓提出‘五害’;一害舟车,二害田野,三害根本,四害风俗,五害才用。
最引人注目的是,曾任驻外公使,在海外居住多年的刘锡鸿,列举的反对理由:‘不可行者八,无利者九,有害者九,’,及所属有反对调论之大成。
一个出过洋的人发言,可信度是非常高的,刘锡鸿也讲得荒唐,越是有人喝彩。
由于这些渣滓的反对,满清朝廷修建铁路的计划,无法顺利进行。
自中法安南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铁路建设,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全国建成的铁路,,合计不过364公里。
而中国的第一条铁路,都还是洋人修建的,是一条由上海到吴淞的铁路,名为‘吴淞铁路’。
但‘吴淞铁路’的结局,却是悲惨的。因为‘吴淞铁路’虽然被修建了,但最后却被满清的官员,以影响风水、民俗,花费巨资买去拆除掉!
吴淞铁路是清光绪二年(1876年)以英国怡和洋行为首的英国资本集团擅自修建的铁路,翌年清政府赎回拆除。
吴淞铁路是一条,从上海闸北向北通到吴淞口的窄轨轻便铁路,长145公里,在中国以至世界铁路上颇有名气,因为它是出现在中国的第一条营运铁路。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清政府以官款按吴淞铁路原线路走向再建淞沪铁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建成通车。
光绪三年九月十四日(1877年10月20日),清政府如期付清了赎买铁路的第三笔银两,英国人只好办理移交手续。清政府赎买之后,如何处置这条铁路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时任两江总督的沈葆桢以异乎寻常的速度下令拆毁铁轨、铲平路基、推倒车站。
吴淞铁路拆除后,经福建巡抚兼台湾学政丁日昌奏准,将铁轨等器材运至台湾,拟于台北敷设铁路使用,后由于无力筹款,筑路被长期搁置,运至高雄的吴淞铁路钢轨,亦因日久锈烂,不堪再用。
铁路,对于现代的国家来说,可是一个国家的大动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可谓不重要,而满清鞑子的这种举动,真是找死!
中国,也是被这群愚昧的人,一步步引入深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