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儿求打赏,求收藏!求点击!求鲜花!求书友们的支持!
豆瓣以前很少向书友们,恳求这些的,那是因为豆瓣觉得,自己写得并不是很好,书友们肯花钱看豆瓣的小说,就是对豆瓣儿最大的支持!
但现在,豆瓣儿的成绩越来越不理想了,因此恳求书友们给予豆瓣儿动力,写下去的动力,给予方木生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甚至是,满清鞑子还认为,只要开埠了五个通商港口之后,英国人有了在中国通商的渠道之后,一切就安然无恙了
就这样,在这种苟且偷安的心理之下,满清鞑子、那个文盲皇帝道光帝,硬生生的错过了,使中国第一次崛起的机会。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的十年时间,对于满清朝廷来说,是最珍贵的十年时间,是使中国崛起的十年时间,可这十年的宝贵时间,却被满清鞑子,给白白的浪费了
在那宝贵的时间里,不仅满清鞑子不思变革,而且还允许别人,帮助它发展工业,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
那时,满清鞑子野蛮的拒绝了,想要帮助中国,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请求,真是傲慢、无礼、找死!
1884年12月(道光年间),一位通宵天文算法的美国人,愿意向中国提供西方技术知识,“恳求进京效用”。
当时正值满清朝廷仿造外国船炮的工作,遇到缺乏技术和人才的困难之际,但是满清鞑子据守,与外国大叫道“依循旧章办理”的僵化陈列,加以拒绝。
1886年(道光年间),法国公使‘刺萼尼’表示希望中国允许法国,“选择明习天文之人送京当差”,又欢迎中国派人赴法国学习修船铸炮水战兵法。
要知道,当时法国官方都表示,要帮助中国发展啊!这是多好的机会啊!
要知道,法国人可是非常乐意资本输入的,非常乐意帮助别的国家,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的。
俄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就是在法国的帮助下进行的!就是因为法国的帮助,俄国才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踏入了列强行列。
以此类推,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俄国在中国的身上,剜了那么一大块肉,法国可是功不可没!!!
无论法国提出这番主张的真实目的如何,但这至少是中国‘师夷长技’的一次机会。
谁知接待这位外国外交官的,是一位广东番台黄恩彤,他发表了一同满是无知与偏见的,傻逼式以为,回绝了法国人的请求。
黄恩彤说:“西洋人进京当差,始于前明之季,其时中国天文失传,不得不借资异国。我朝人才辈出,推步精详,寒襖阴阳,不差累藜,是以遗令高守谦等各回本国,无须弗兰西人再往帮办。至船炮水战,用之各有其宜,便于西洋者,不便于中国。且中国于洋船洋炮均能仿造,更无庸远赴弗兰西学习。”
就这样,无知的黄恩彤,无礼的拒绝了法国人,愿意帮助中国,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请求
1845年(道光年间),俄国科学院通过该国,驻北京的教会使团,把一批俄文书记转赠给中国,其中有大量介绍俄国及西方国家历史、地理、科学、技术等方面知识的书籍。
满清鞑子在接受后,把它们统统封存在理藩院,无人问津。
直到1858年(咸丰年间),西方列强国家挑起更大的战火之后,也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其间包括了火烧圆明园。
之后,‘四无皇帝’咸丰,才圈出其中相关‘低舆图画’方面的41种西书命人翻译,以备考察。
1869年(同治年间),都已经过了十多年,都到了同治年间,总理衙门才组织人力将书目翻译出来!!!
由此可见,满勤朝廷的行政效率,不可谓不慢,简直就是龟速
1885年(光绪11年),都已经过了几十年的时间了,御史赵尔潩奏请翻译出版,但有人提出书中内容仅是,数十年前的过时之谈,远不如新书详备,失去了翻译价值。
这批外文书籍,从传入中国到有人提出翻译,竟然整整经历了40年的漫长岁月。
更令人扼腕叹息的是,代表着提倡革新、发展、工业革命、‘师夷长技’的魏源,在他的那本先进的《海国图志》成书后,在满清朝廷长期埋没,反倒是在日本风行一时。
《海国图志》该书,无论是时代性,还是知识内容方面,都是当时中国的上乘之作。
但就是因为《海国图志》阐述了,当时人们最忌讳的‘夷情’,倡导‘师夷’,批评排外的坐井观天之见,‘犯诸公之忌讳’,而受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
但是《海国图志》在日本却是很受欢迎,仅在1854年至1856年两年时间,《海国图志》在日本就有了二十多种版本,成为小日本最流行的读物之一。
这种情况,与满清鞑子统治下的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这宝贵的十年时间内,满清鞑子既没有整顿内治,又没有加强国防,国家毫无振兴景象,反而更加衰落。
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农名大起义,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得中国陷入内外交困的险恶环境,国人再度蒙受奇耻。
说到这里,方木再次顿了下来,看了看来福与上百‘方家临时间谍人员’,见他们依旧是一副,求知欲极盛的目光。
见此,方木满意的点了点头,再次缓缓地解释道:“至于第二次被满清鞑子错过的,使得中国崛起、强大,踏入列强行列的机遇,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19世纪60至90年代,是中国第二次踏入列强国家行列,不用再忍受他国欺凌、宰割、折辱的,第二次宝贵的机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国家,一度对中国采取‘合作政策’,并没有再度欺凌、宰割中国的意思,最大的目的,也只是想到中国来赚钱、经商、做生意而已。
1862年3月(同治年间),美国国务卿‘西华德’首次向,新任驻华公使‘蒲安臣’发出,应和英法公使在中国‘协商合作’的指示。
其主要内容包括:支持满清朝廷,维护列强国家在华特权,保持各国对华共管的局面等三个要求。
这个政策得到英法、俄等国的赞同,成为它们在60至70年代,共同遵循的对华外交原则。
其后,英法、俄等国的外交官员,先后给总理衙门上条陈述,劝导满清鞑子务必遵守条约,实行一系列的内政改革。
尽管这些列强国家,如此做的目的,也只是想更好的在中国的身上,剜下一块块的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