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塘州破铁原死义 铁壁连营蜀王力挽狂澜(2 / 2)

《朝本实录》:

十二月六,突降冰雨,塘州城西南因夏军连月纵火,水火相冲,龟裂崩塌一里有余。

夏军为激励将士,早有剽掠外城三日一说。

及城墙崩裂,夏军不及将令,蜂拥而入。

塘州者,富甲天下。

夏军入城,渐无军纪,杀人敛财,纵火取乐,塘州民众凡衣着鲜丽者,皆灭门屠家,瓜分家财。

呼延师要尤为更甚,不仅掳掠民财,更夺良家艳丽佳人二百六十二人,路过显正门,见铁原尸首,令左右将其乱刃分尸,得意而去。

至南城民巷,酗酒纵马,践踏平民,踏死踏伤者百余人,凡此种种不一列举。

世人评,夏军其行丧心病狂,夏军其罪罄竹难书,塘州城内一片修罗地狱。

塘州浑河,横贯塘州,流经塔虎台。

自塘州破,浑河血色渐稠,渐有浮尸漂流而下,日渐甚众,未及二日,浮尸塞河,浑河不畅,夏军不得不遣人梳理河道。

南汉连营诸军见此情状,知夏军大索塘州,虽群情激奋,却又无可奈何,只得默默收敛浮尸,于军营后焚化掩埋。

浮尸漂流半月有余,南汉军捞取浮尸共计十二万六千八百五十二具。

蜀王听闻,泪如雨下,令南汉连营诸军,三军缟素,为塘州军民。

虽然当初说是三日不封刀,但是杀红了眼,谁也不记得时间。

十二月十五,一切终于结束了,夏军不是良心发现,而是抢不动了,行囊装满了财帛,脖子上挂满了金银。

军队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没啥战斗力了,因为人人都想着衣锦还乡,拼命什么的,绝不可能。

更何况,蜀王元彬,塔虎台扎下连营,韩得虏曾派军队攻击过,结果败得全军覆没,于是夏军统一了共识,这连营能崩掉任何人的大牙,牙崩掉就不能吃饭了,那多不好,于是不打了。

夏军不知道的是,那次进攻,几乎耗尽蜀王联军最后一点精血,联军几乎全军出动,才包围全歼那支夏军。

因为蜀王知道,但凡露出一点虚弱,光是屯驻塔虎台的呼延礼灿都能打得联军炸营。

他成功了,夏军错误的评估了形势,就此,错过了灭亡南汉的最佳时机。

仗是打不起来了,于是呼延德清上奏皇帝,请求撤军。

皇帝很快就同意了,并下令,由韩得虏领塘州总兵官,左府知事郎余文理担任塘州太守(请大家记住这个人,这个人后来闯下了泼天大祸)。其余众人,待回到京城再另行封赏。

那么呼延礼灿在夏军屠城的时候,做什么了呢?

他在观望,他自小聪慧异常,且与呼延世家庶出第一人,呼延礼狐相交甚深,呼延礼狐作为百年难出的狠人,经他指导的人,岂是池中之物。

塘州城崩溃的事他知道,蜀王铁壁连营虚张声势他也知道,可是他什么也没有做。

他在思考。

大夏朝堂上的那个男人,真的只是派兵攻城略地么?

既是开疆拓土,唐突军为何不出!

还有如果真的打崩了蜀王元彬的连营,顺势而下,灭国定鼎之功,对于呼延家,难道不是一剂功高震主的毒药么?

又如果打崩了蜀王元彬的连营,孤军深入,大夏又“恰好”“不小心”失了塘州。

到时候深陷泥潭,恐怕全军覆没。

要知道以大夏皇帝荣南风对于权利的渴望,足以促使他以征战四方来耗费各个世家的实力。

罢了,归去,归去保平安。

呼延礼灿随即下令撤退。回到朝堂,那里自有另一番别有趣味的厮杀!

夏军退了,蜀王齐元彬看着满地疮痍,他愤怒了,国事如此,是将士不用命?你看那司马余和独战塔虎台,你看那铁原困守孤城,你看那王继恩殒命索马河。

更让他愤怒的是,时至今日,朝廷之上,他那亲爱的父皇,居然一点反应都有。

那南汉国主齐敏究竟在干什么呢?严格来说,齐敏什么也没干,因为他喝多了。

齐敏这个皇帝,着实奇异,他嗜酒如命,还给自己起了个雅号,叫做齐二斗。

因为齐敏每天都以玉斗装酒,一斗叫做琼浆,一斗叫做玉露,一天必饮两斗。喝完了两斗,也就喝多了。原来宰相文渊在的时候,南汉这个庞大的国家机构还能勉强运行,可是一年前文渊病死,宰相由刘文鸾接任,而这个刘文鸾,之所以能当上宰相,是因为他能喝,是国主齐敏的最佳酒友,他哪会处理国事啊,对于国事他的态度就是别找我,我不管,于是国事没人办理,南汉现在的状态就是无为而治,翻译过来就是啥事都没人管。

蜀王元彬实在无法忍受,这是什么样的国家啊?

如此下去,国将不国。

为了铁原,为了司马余和,为了王继恩!为了南汉!

正康三年四月十六,蜀王齐元彬引兵十万南下,直扑南汉都城,军中一面白旗,上书:

清君侧!

注意:本文为架空历史,其中故事纯属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