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临别语
她看着他们一张张满布战争遗痕的脸,心中一紧,上前几步,拱手高举,深深地弯下腰去,对他们行了一礼。
二月十九,嫡皇子皇女满月,百官朝贺。天子召诸臣廷议,立嫡长子仕徵为太子,以次子仕浦为洛阳王,女仕明为长宁公主,择日祭祀太庙,告慰祖宗。
政事结束之后,回京请辞镇西将军职位的姜济生突然出列,对天子叩拜请求,“圣上,臣伤病返乡,再不复入京都,恳请面辞皇后陛下,以全主臣之义。”
这个提议在天子预料之中,他微微一笑,转头对御座之后的人影道:“皇后,你的故属请见,你意下如何?”
御座之后的珠帘微动,却是皇后亲自走了出来,对姜济生点头,道:“卿且随予往紫极阁一叙。”
三边忠于长公主的将士风闻京都生变,吏部升迁将领频繁,公主有被囚的性命之忧,只是风言风语不少,详情却扑朔迷离,无论他们怎样刺探都得不到确切消息。故此三边将领回京述职的行程便格外拖沓,暗里约定先到京都者先行请见故主,未得确切的平安消息前,不得一齐入都,以免被一网打尽。
姜济生请见故主,若仅是内侍召见,他必然疑虑更甚,瑞羽亲自出见,却是令他喜出望外。待到宫人内侍都被瑞羽挥退,他才喜道:“殿下安然无恙,却把末将吓得不轻。”
瑞羽一笑,道:“这一年来变故迭生,予重病卧床,有些地方难免疏漏,倒令你们受惊了。”
从太后驾崩,到她突然成为皇后,秦望北领随行的翔鸾武卫进京,太庙兵乱,她囚于深宫,这其中的曲折尽多不可对人言之处。姜济生见她眉宇间病色缠绵,面带倦容,也不再问,想了想,道:“末将在西疆听得一些风言风语,找了军情司的郎官询问详情,但军情司已经与原昭王府的行人司合并为耳目司,说话不尽不实,末将一直不敢相信。”
原本由公主府一手掌握的军情司变成了朝廷的耳目司,这本是她放权,后来却成了她的致命伤。若是军情司还在她手中,她也不至于毫无警觉地落入东应彀中。
以为从小在一起的人必然是至亲者,可以交托真心,信任无疑,却是她太天真了。
她有瞬间走神,却没有对姜济生说实话,而是按照东应在太庙之乱后对外散布的流言,再为他圆了一次谎。她淡淡地一笑,道:“太后驾崩,京都暗流涌动,有宗室亲王与宰相林远志勾结图谋大位,驱使神策军发动政变。予在平叛之战中重伤卧床,一直在养伤。”
太庙之变,除去一直跟在她身边幸存下来的阿武等一百七十五人未死,被下在诏狱中之外,其余人都牺牲了。
她不能回避秦望北和那八百多为她而死的勇士,眼神微黯,轻声道:“告祭先祖正了太子位后,予将亲往英烈祠,将平叛之战中死去的英灵之位移入祠中,世受香火。还有三边将士,这一年来为国而亡的英烈,还没有入祠供奉的,也当整理出来,一并上供。”
“敬诺。”
姜济生应了一声,想问什么,但想到此时身在宫中,又颇有顾忌。瑞羽看了他一眼,走出曲折回环的游廊,挥退亦步亦趋的侍者,沿着宽阔的甬道慢慢前行,问道:“西疆现况如何?”
“西寇已经散成了各自为政的部落,不足为惧。去年十月以前,西疆各州还有不少流寇,末将令人围剿了几遍,现在已经平静了。此次末将回京辞职,听闻新任镇西将军广明正准备拔营向西,往大食那边拓疆建功。”
瑞羽欣慰地点头,又问:“军中还有多少随予征战五年以上的老兵?”
“除去残废者,大约还有万余人吧……翔鸾武卫跟随殿下转战千里,平西一战伤亡惨重,至今仍能全手全脚活下来的人真不多了。”
“有多少人还愿留在军中,又有多少人想回乡?”
姜济生沉默片刻,道:“老兄弟们从戎多年,都有思乡之情。”说了这句话,他抬头看了瑞羽一眼,又道,“然而只要殿下一声令下,翔鸾武卫上下三十万大军,唯命是从,誓死效忠!”
瑞羽眉梢微动,笑容里多了几丝温暖:不论她是否贪恋权势,在她困窘的此时,能得到昔日臣属全然未计较局势好坏地效忠,却也不禁欣慰。
“如今天下承平,将士们也都累了。若有人愿为官,继续留在军中为国效力也好,若有人不愿为官,想返乡归田,便让他们报上名来,予想尽早将旧属的去处安排妥当。”
“诺!”姜济生目光一闪,见四下无人,终于忍不住问道,“殿下,您……既然您这一年来重伤卧病,那册封为太子的嫡皇子可是……您的骨血?”
瑞羽知他这是担心她在宫中的处境困难,为人所欺,恐那所谓的嫡皇子并非她所生,于是微觉尴尬,点了点头,道:“是。”
姜济生松了口气,一时却不知该说什么话,顿了顿才道:“这一年来消息不通,很多风言风语传到末将等人的耳里,难断真伪。为此,三边的公主府故属都很是不安。”
瑞羽一笑,问道:“予重病近一年没有往外传递命令,原公主府的事务如今都是由谁主理?”
姜济生回答:“殿下不在,诸将大多数各司其职,管着自己手下那拨人和事。但大家伙儿都担心殿下的安危,便约定以主簿言诤为居中者,负责协调诸将。不过翔鸾武卫和公主府,主人只有殿下一个,言诤虽然暂起沟通协调的作用,但也不算主事者。”
他转头四顾,见无人能潜到空旷地窃听他们的谈话,突然在她面前跪了下去。
瑞羽目光一闪,也不叫他起身,负袖问道:“卿有何事?”
姜济生抬起头来,望着她,道:“殿下,末将进京之前曾与公主府的诸同僚有约,令末将来问殿下三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