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寸黑白电视机在90年代徐家村也是一个稀罕物件,隐约记得当时的第一台电视机诞生于村里的小卖铺,从早到晚小卖铺挤满了人,尤其晚上的时候去早了还有地方挤挤坐坐,去晚了就差挤出门外了。
“徐俊买电视了,徐俊买电视了。”
“熊猫牌的!”
“多少钱买的徐俊?”
“晚上去你家看电视。”
徐华家有电视了,距离春节临近了,每天看俩孩子饭都没扒几口就跑出去看电视,俩人只是简单的商量下咬了咬牙就买了一台电视,14英寸熊猫牌黑白电视,在村里也许是第二台,也许是第三台。
“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
86版的聊斋不知道是多少人的噩梦,晚上那怕尿床也不敢去小便。
电视机搬到院子里,院子里有颗一人粗的大杨树,杨树旁边还有个槐树,把天线支起来看着说明书徐俊总算弄好了。
徐俊在家排行老大,还有俩个妹妹一个弟弟,六十年代初的徐俊初中毕业以后不得已辍学,那时候的初中都算高学历人才了,徐华的爷爷是一名乡村教师,不让徐俊在读下去,而是让徐俊辍学去赚工分。
那时候的婚姻现在听起来其实很可怕,都是经人介绍面都见不了,徐俊娶了大字不识赵爱银,再传统不过的家庭,男人赚钱养家,女人相夫教子,如果当初没有怀徐增的时候,赵爱银可能就跟徐俊离婚了,也就没有后来的徐华也就是我了。
世上有如果,却独独没有后悔药。
徐俊是个好男人,放到现在也基本已经绝迹了。
赵爱银是个好女人,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女人了。
“娃得睡觉了,各位叔叔婶婶明天再看!”
已经晚上九点了,院子里人还没有要走的意思,九十年代的农村,七八点睡觉再正常不过。
“散了,散了,明天在看。”徐华的二婶拽起旁边的二叔。
农村只要你家有了,其他差不多家庭的东拼西凑也陆续买了电视机,去徐华家的人少了,都是周围几家邻居。
今天放的还是聊斋,徐华早早就和哥哥进了被窝,从记事起自己和哥哥就一人一张小床,小床一直睡到至今。
徐华用被子蒙上头,从被子一侧留了一点缝隙,从缝隙间看到一个脑袋飞来飞去。
“大娘,你挡着我了。”
“呦,二华子还没睡着,看你蒙个头还以为你睡了呢?”徐刚的母亲挪了挪身子。
“快睡吧,还看!一会你还睡的着?”徐俊调低了电视音量,过来帮儿子重新盖了下被子。
“睡的着!”徐华不满意的重新蒙上头,又悄悄的弄了个缝隙。
徐华做噩梦了,梦到聊斋一个披散头发的脑袋追着自己屁股咬,醒来的时候憋的不行,可是就是不敢起床尿尿。
“妈,拉灯!”
“妈,拉灯,拉灯!”(农村以前的灯泡都是从开关一根绳连到床头,土话就叫拉灯)
“二华子,咋啦!”
“我憋的慌,要尿了!”
“没尿床吧?”
“没有!”
徐华和哥哥的床的位置类似现在的客厅,用一条布幔跟父母隔开。
“穿衣服,不冷啊!”看儿子光着屁股大冷天就下床,赵爱银把身上披的棉袄给儿子裹上。
“快上床去吧,妈给你端一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