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市
徐家村隶属于凤凰镇,每逢五、十有大的集市俗称大集,三、七则是小集,大集的时候附近各个村的村民都会在此进行买卖。
小时候总感觉集市好大,从集市的这头走到另一头要好久,集市分为俩个街,主街日用百货,各种小吃数不胜数,其实也就那么多,卖粽子、包子、油条、烧饼、壮馍还有各种零食。
后街则是主要是牲口和树苗的买卖,掺杂着一些卖画眉和瓶瓶罐罐的。
每逢大集主街犹如现在的春运,那时候人们没什么娱乐,那怕买一袋盐都要去大集上购买,哦对了!那时候好像没有袋装的,都是散盐,还是那种块头比较大的那种,买回去还得自己捣碎。
徐华最喜欢赶集,因为赶集有时候妈妈会给买些香蕉,那时候的香蕉简直就是奢侈品,每次都是买一些黑乎乎要放坏的香蕉,那种便宜,以至于徐华现在吃香蕉买了总得放一段时间在吃。
“二华子,拽紧我的衣裳,别跟丢了。”赵爱银叮嘱自己的小儿子,每次赶集都是小儿子吵吵闹闹的跟着赶集,老大宁愿在家里看书都不愿意来。
“知道了,丢不了!”徐华在自己村里无法无天,可是每次赶集就好像斗败的公鸡,别提有多听话了,也就只能村里横。
“卖羊,卖羊,急用钱!都来看看啊!”一群人围着一个卖羊的男人,都在打量,一会掀开羊尾巴,一会看看羊的牙齿。
“咱得去买布,回来在看。”
距离过年没多久了,主街人太多本想从后街穿过去买布,给俩儿子做身衣裳,自从有了这俩孩子,除了秋衣秋裤给孩子买,其他的衣裳都是赵爱银自己做的。(那时候结婚的三大件,缝纫机,自行车和电视机)。
嫁给徐俊的时候只有自行车和缝纫机,三间瓦房。
婚后分家,自己怀老大的时候穷,徐俊的爸妈丝毫不过问,徐俊天天骑自行走街串巷卖雪糕,一分分的攒钱,好不容易把厨房盖好,家里穷的连买菜的钱都没有。
徐俊的妈妈把自己盐了好几年的咸菜,黑成碳的咸菜给了徐俊,整整吃了好几个月,一直等到开春有野菜。
为了让孩子不在受罪,俩口子起早贪黑不要命的干活,总算家里有了起色,穷怕的赵爱银,总是把钱攒着,自己手艺还可以,虽然大字不识,可是给俩个孩子做的衣裳却是整个村子最好看的。
“就看一会,就看一会。”对于热闹,徐华是一点免疫力没有,那怕只是一场简单的交易,只要人多就行。
“你看这牙,一岁半,俺不骗人,俺急用钱,你看这肚子还有羔了,要不俺能卖?”一名灰头土脸的中年人向人群解释。
“少了能卖不!”有人试探的问
“你出多少吧!”
“450你卖我就要了。”
“这也太少了吧,你在添一点,480你牵走。”中年人一脸渴望的说。
“可是我没带那么多钱,我一会还得去买东西。”
“你身上有多少?”
“420”
“你是啥庄的?”
“大王庄,我叫王拴柱。”
“那你给俺400,那80下集俺在这等你。”
“好!”只见买羊的解开腰带,手伸进裤子拉开内裤拉链从里面拿出一叠钱,都是十元五十的钞票。
“你点点。”买羊的递给中年人
“妈,那个买羊的下集不给他钱他找谁去,他说大王庄就大王庄啊!”徐华被妈妈拽着走出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