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表弟是什么?(1 / 2)

十七的小世界 十七匠 1114 字 2021-04-04

正月初三

今天徐华要去姥姥家了,姥姥的村子距离徐家村大约有15公里,骑自行车要一个多小时,那时候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有的家庭甚至自行车都没有。

徐俊载着徐增,徐华在妈妈的自行车上,路况很差主干路虽然是水泥路,但是只有中间的些许,自行车还是得走两侧的土路,很颠簸,哪怕后座垫上了厚厚的棉垫子,徐华的屁股还是很疼。

“妈,还要多久到姥姥家?”徐华有点不耐烦了,饿了,早晨自己说什么也不吃饭,留着肚子去姥姥家吃好吃的。

“快了,别睡着啊!掉下去会被别人抱走的,那样妈就找不到你了。”赵爱银担心自己小儿子在后座睡着。

赵爱银排行老三,兄妹五个,那时候生孩子都很多,十五六岁就可以去挣工分,就看那家生的多。

那个年代重男轻女,哥哥和弟弟都能上学,她们姊妹三个却大字不识。

徐华姥姥是少有的开明之人,一直活到93岁都没麻烦子女,93岁还是自己住在一个简陋的房子,自己自给自足,不为子女添一点麻烦,却最后被儿媳活活气死。

“到了姥姥家,给姥姥磕头,不用给舅舅磕头,你们还小,知道不?”赵爱银和徐俊骑车并行的时候嘱咐自己儿子。

在鲁西南规矩特别多,一直延续到至今,小时候感觉挺好玩,现在却感觉十分不繁琐,现在无论是年轻的还是五六十岁父母辈的都早已厌烦了磕头。

在这给大家举个例子:也许你们通过各种自媒体看到磕头壮观的画面,就拿徐家村来说,大年初一四五点就得起床去磕头,徐家村三四百户,需要磕多少头呢?俗话说神三鬼四,徐家村就得磕一百多个多头,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从五点磕头起,基本到七点多结束,因为徐家村有分支在镇上还得去磕头,一次下来基本二百头左右。

无论刮风下雨下雪都无法阻拦,也许有人说这是孔孟礼节,每年就这一次忍忍就过去了,小时候的徐华挺羡慕磕头的,长大以后才知道有多令人厌恶。一个家族四五十号人浩浩荡荡去磕头,那时候攀比什么呢?攀比哪个家庭的人多,真是让人汗颜吧!

“徐俊来了啊,快进来,这是你家老二吧!一年没见都这么大了。”徐华的三姨夫迎了出来。

“王哲,你哥哥来了,跟你哥哥玩去吧!”王哲是徐华的表弟,只比徐华小几个月。

大姨和大姨父,三姨和三姨夫,俩个舅舅和舅妈各人带着自己的孩子,小小的院子早已经站满了。

传统其实一点都不好,徐华到现在还认为,等老一辈人去了,这些磕头啊!男女不一桌啊!都该抛弃了,为什么男的大鱼大肉,女的在厨房忙活,做好饭菜男女还不能一桌,以前穷过年的时候往往都是准备一份,男的一桌很丰盛,女的基本都是多的就吃点,没有就煮上一锅大杂烩,一人一碗。

徐俊跟着自己的连襟被舅舅带去磕头了,母亲跟着自己的姊妹也去磕头了,鲁西南的今天大部分还是逢事男女分桌,磕头男女分开。

“看啥!”徐华有点烦屁股后面跟的王哲,手里的摔炮都没想分给他。(一种用泥巴做的炮竹,一毛钱能买一大把!)

“那是咱俩的,你得给我几个?”摔炮是舅舅给买的,都被徐华装在口袋,本来说好要给表弟的,可是到了徐华手里想拿走有点困难了,何况这个表弟自己都没啥映象。

“给我!”

“不给!”

“我给二姨说!”徐华的母亲在姊妹里面排行老二,到现在徐华对家里的长辈亲戚的辈分也是晕头八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