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上描绘太多了太星辰美景,亲自走一遭崎岖小道才会明白那有多难,因此颜宝钗没有给少年太多思考的时间,二十年间的生长于皇庭之间,造就她这幅一个雷厉风行的模样,只不过她不太喜欢剑,但是并不讨厌,对于剑道的认知要想教李当归这么个雏儿也绰绰有余,怎么说那个剑士也号称“皇庭第一甲”。
颜宝钗不喜欢刀、剑,觉得那些都是江湖把戏,因此她身上不带一刀一剑,不过这个问题对于她来说显然是鸡毛蒜皮。
每个人来到此方道场都是胸有成竹,起码把镇子五千年以上的陈年旧事都翻了个底朝天,她记起一事,笑道:“你运气好就多去山神庙那边转转,说不定能有意外收获。”
山河剑士们心知肚明,天底下哪里能有背剑山好,便是如今立教了尘山的李春秋腰间佩剑都是当初登天幕所得。
对此,李当归只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学剑,便意味着要走上修行大道,有些东西自然不能一问三不知,不去搭理心中所想,颜宝钗温声说道:“人间修士九境,春秋武夫九品,山河最美是剑图,人间最美是清秋,修士最高第九境为‘圣’,也称清秋,便是说春秋大劫起于初夏,百家鼎盛,落幕于清秋,山河凋零,若是往上走就要与背剑山剑士们的说法不谋而合,也可以称为仙人,各家又有各家的说法,像道家修士便把有真人、天君之分,与剑士中剑仙有异曲同工之妙,大抵都是一个叫法,不过常提的顶上三花,胸中五气就是真真实实的修为,像那般境界,可以说能横着走了。”
李当归竖起耳朵,听的津津有味,相较于老儒生口中‘有待考察’的山河壮丽,少年更喜欢颜姑娘嘴里的旧事重提。
她耐心十足,语气缓缓,细心解释道:“春秋甲子年间那场大劫,把东胜神洲打得青黄不接,山河破碎,儒家圣人更是带着七十二弟子,三千桃李离开神洲,休养生息万年之久,春秋落幕后,山河除了那位杜真人之后便不再有人斩开紫霞大道。”
颜宝钗忽然想起什么,觉得有些好笑,“剑士大抵都喜欢北上妖土,登天幕斩杀几只大妖证明自己,那位真人也不例外,不过他更狠,,徒手将天地第一只天龙擒拿。”
关于春秋甲子年那点事,实际上她也不是很清楚,靠着皇宫内书页残卷,若是真想把春秋甲子》读透,那还是亲自去请教刘先生为好。
李当归问出心中疑惑,“那剑士呢?”
颜宝钗想了想,她到底没有指导过别人,更别说涉及未深的剑道,所以便只能把皇庭里那个剑士的说法依葫芦画瓢过来,对着少年平静道:“背剑山有两种说法,剑士就像是武夫锤炼体魄,剑士有心、骨,胎,剑修三千年为剑心,七千年为剑骨,万年得一胎,剑胎然后便是大成剑士的象征,剑意不消,不死不灭。另外一种说法,便是天地一成一败为一劫,一劫诞生一剑胎,因此也叫‘先天剑胎’,就如同巫妖时期先天神灵一般,剑胎历经九劫便能孕育智慧,踏上修行。”
李当归一头雾水,但把这些自己这么多年闻所未闻的东西铭刻于心,认真点了点头,看着颜宝钗,静待下文。
颜宝钗转头看了少年一眼,又添加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武夫有拳打三分,脚打七分,桩功尤为重要,剑士有‘养剑千年,只是朝夕之间’,所以任何一门都不可能一口吃成大胖子。”
李当归点头不语。
教书育人,颜宝钗有些两手抓黑,索性来到庭院内,随手拿起一根棍,掐了一个法诀,少年便只看见她指尖流光皎洁,那木棍很明显轻如鸿毛,甚至变得有些软,玄妙无穷。
颜宝钗一招一式之中微微抖动,然后少年的目光中,她就极快的把剑招演示了一遍,最后一棍重重打出,一股气流击打到墙上,整个墙壁都发出沉闷的震动声,墙壁下端的石板竟然有些裂痕。
一百来招,白袍女子一气呵成,毫不拖泥带水。
不清楚她如何感受,但李当归眼中极其的行云流水,看起来丝毫不像是一个几乎没有涉及剑道的人该有的,倒像是专研半生剑道的痴人。
最后的气流如果堪称飞流直下三千尺,威力绝伦,有着搬山巨力,气势收放自如也像洛神女轻舞,漫美至极。
一切剑招看起来都说那么自然,只不过对于李当归来说就有些困难,他记住了,严格来说也没记住,就像是一个只有外表的空壳。
所以,他懵懵懂懂。
少年欲言又止,这一幕恰好被负手背木棍的颜宝钗看见,她站立庭院中抬头看着台阶上的一脸茫然的少年,微微一笑,伸手把木棍递向少年。
李当归不知所以,她就轻声问道:“记住了?”
李当归点了点头,“只记住了剑招。”
颜宝钗黑着脸,她有些纳闷,这家伙真的是‘春秋剑胎’?看着少年,她声音低沉道:“傻乎乎的,我重新来一遍,你别老是想着剑招。”
李当归深吸了一口气,重重的点了点头。
颜宝钗又演示一遍。
他还是懵懵懂懂。
于是
便有第三遍,第四遍……
当李当归有微末小成的时候,便是像她这第四境的修士也气喘如牛、汗如雨下,脸色更是低沉如水,好像天要塌下来一样。
她根本想不明白堂堂剑意天下的剑胎竟然会被凝聚剑意困住,既然如此,那这个剑胎要之何用?
她自幼读诸子百家典籍,天资冠绝北唐,虽然不是道种,却有道种资质,出身皇族眼界极高,要求自然极高,更何况眼前的少年还是她真正意义上指导的第一个人,心中要求因此高出许多。
颜宝钗几乎没有涉及剑道,所以她很难明白凝聚剑意对于一个剑士来说代表着什么,那会成为这名剑士以后既定了大道,有死无生。
颜宝钗是那种不学自通的奇才,她觉得要是再这么无休止的演示下去自己就要率先凝聚剑意,扯了扯嘴角,脸上百般无奈,然后就把木棍丢到少年手里,关于修炼大道她吃过什么苦心里清楚,所以不会说些话让少年心里有些安慰,要是这家伙是玻璃心,那干脆读一辈子书得了好了,背什么剑?想起圣贤书上有一句很好的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千大道最后殊途同归,她一脸严肃,让少年不得不严阵以待,“你要是一天不能凝聚剑意,你便学一天,要是一辈子都凝聚不出剑意,哪边凉快你就待哪边,要是觉得小庭院太小施展不开,你就去桃子坞,说到底我并不是很懂剑,指不定桃子坞那剑仙随便说两句话你就明白,然后凝聚剑意了。”
就像镇子上学识不多的人常说的一句话,读不死就往死里读,换句话说,凝聚不了剑意就往死里凝聚。
李当归点了点头,道理确实如此,但让他去向浥轻尘学习,他前脚拒绝别人,后脚就向人家讨教,怎么都有些尴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孑然一身的少年第一次觉得这句话多么的贴切,他来到小庭院有板有眼内学着颜姑娘的剑招,几十次之后剑招的确融会贯通了,可偏偏感觉不到缥缈莫测的剑意。
这一次,少年开始质疑是不是自己方法不对。
学识可以日积月累,意也可以吗?
李当归心里质疑很快压抑,然后就真的会按照着颜宝钗说的嫌地方太小,只不过没有去桃子坞酒楼,而是出门往山神庙的方向走,如今山神庙建成,因此他的胆子也大了不少。
每日清脆黄昏,日复一日,不觉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