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章(1 / 2)

李熹微正觉得这事有些不对,想找里赵氏房里的一个二等丫头出去打探,还没出静逸堂的大门,就见真儿风风火火地从门外进来。

真儿没见到李正德,只看到小姐便急切地问:“小姐,老爷还未回来吗?”说着又要往外院去。

李熹微见真儿神色着急,拉着她问道:“真儿姐姐,出了什么事?娘亲呢?”

真儿见回静逸堂没有等到老爷,而不知事的小姐还拉着自己不免有些着急:“小姐快松手,我要去找老爷,夫人在长青堂里,二夫人动了胎气,赖在了夫人头上。”

李熹微闻言,依旧没有松手,镇定地吩咐守院的丫头道:“小环,你让人去外院找李管家,让李管家找到爹爹之后直接去二房,找完李管家之后你就回静逸堂等父亲,若是父亲回来就请父亲去二房。”

李熹微拉着真儿往二房走去:“你边走边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

真儿这时很是震惊小姐的镇定自若,还没来得及细想又急切地把自己知道的告诉了李熹微:“今日上午夫人去了曹国公府,回来之后就被二夫人请到了长青堂,到了长青堂之后,那二夫人把我们都遣下去,说是要与夫人说体己话,我们也没多想,谁曾想不到一会儿,屋里突然有摔杯声,然后就听说二夫人动了胎气,奴婢和采莲正要进去看,老夫人就到了,钱麽麽一看不对,就立刻让我出来找老爷。”

李熹微听完暗着神色道:“等下你看我眼色,如果有机会,你先把母亲带回房。”

前世并没有这一出,那张氏动了胎气,留娘亲在二房作甚?难道这张氏动胎气还能怪到娘亲身上来不成?不对,张氏平日里巴结母亲还来不及,怎么可能会与母亲发难?难道是老夫人?李熹微一路上胡思乱想了很多,很快便到了长青堂。

李熹微才到长青堂的华春门就听到老夫人带着怒气难忍又甚是惋惜的口气说:“老大媳妇,往日里你也是个孝顺的,今日,今日怎可如此糊涂啊?”

长青堂里静悄悄的,只有老夫人那拖长的尾音迟迟不散。

走到长青堂的门口,真儿帮李熹微打起帘子,只见这厅里的上首摆了两张大太师椅,太师椅中间置了一张茶几,按理左右下首应该都是两张规格稍小的太师椅的,现在右下首却只有一张太师椅和一张茶几孤零零的摆在那。

中间的茶几上只有一只未盖盖子的茶杯,地上还有才打扫过的痕迹,看来刚刚就是在这发生的矛盾。

右边这太师椅后面是一个小书房和膳房,左侧太师椅后面则是一张五尺宽的大屏风,屏风前设有一张案几,案几上摆着一个大官窑的大盘,盘内当季的新鲜瓜果,一水的黄花梨木家具,显得低调又奢华,厅里站了一干丫鬟婆子,采莲和钱麽麽也在内。

大家给李熹微躬身见礼,采莲看到李熹微进来之后正想说什么,李熹微深深得看了她一眼,她好似神奇的看懂了李熹微的意思,又默不作声了。

李熹微调整好自己的神态,噔噔蹬的跑到屏风后面,屏风后面就是这张氏的卧房。一入眼便是那一身宝青色万福纹对襟褙子的老夫人坐在张氏的床边放置的太师椅上,正是厅里消失的那张太师椅,看来是被临时搬过来的。

只见老夫人头上戴着镶着翡翠的同色抹额,已有些许杂色的发髻一丝不苟,老夫人身后则站着曾麽麽,张氏躺在床上,好似昏睡不醒的状态。

赵若芙则站在张氏床尾,正对着老夫人,李熹微朝赵若芙看去,只见母亲的脸上除了一点震惊,也没有太多的慌张神色。李熹微见到自己母亲表面上并没有吃什么亏,心里就安心了。

李熹微跑过来,急匆匆的对着老夫人行礼:“祖母安好!”随即不等老夫人让李熹微起身又自行跑到赵氏身边,拉着赵氏的袖子问道:“娘,娘,二婶怎么了?”

老夫人见状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指责着赵若芙道:“你看你,熹微也被你带得越发莽撞了!”

赵若芙给了李熹微一个安抚的眼神后对着李老夫人道:“母亲,儿媳并未与弟妹争执。”其实赵氏是有些许凌乱的,但她不是因为张氏动胎气一事,而是因为李熹微曾经说过的话。

这段时间以来,自己对女儿的话一直是半信半疑,但是今日,却由不得她不信了,她今日去了曹国公府,那曹国公夫人果然是以为自己要开书坊。

自己女儿说的都是真的,那日后的科举舞弊案,夫君和自己的身死,往后女儿的悲惨一生都是真的?

张氏今日正是问自己那有关书坊的事宜,赵若芙明确的拒绝了她,想起微儿说这张氏日后的嘴脸,又不由得把话说得锋利了些,谁知那张氏不知怎的突然说自己腹痛,还打碎了茶杯。

这才刚刚打发了张氏身边的人去请大夫,没想到老夫人就到了。且老夫人来了之后竟是不由分说地就给她安了一个多言多语,与孕中妯娌争执不和,导致妯娌动了胎气的罪名。

老夫人见赵氏一副淡定自若的样子,气不打一处来,严厉道:“那老二媳妇怎会突然不省人事?往日就有传言说你嫉妒张氏接二连三的生子,老妇我还不信,今日却不由得我不信了,你还不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