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关系如履薄冰。
实际上,德美两国关系恶化后,许多美国海洋航运公司都忧心忡忡,担心本公司船只遭到德国潜艇攻击从而承受巨大损失,因此都不约而同地停止了出航贸易活动,同时向美国政府申请能够武装自己的商船和运输货轮。刚开始,威尔逊总统没有来得及向国会通过武装美国商船的法案,因此绝大部分的美国民用船只并没有出航,这使得1912年前三四个月内没有爆发恶性的德国潜艇攻击美国船只的事件。让两国关系以及美国和整个同盟国阵营的关系,都像钢丝一样紧绷着。
但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迅速取得了巨大的战果。仅仅二月份,便有20万吨英国商船被这些神出鬼没的德国潜艇送进了海底,而在三月份,这个数字则猛地增长到了40万吨。数以百计的德国潜艇,犹如海底狼群般潜伏游荡在英国本土周围的海域里,组成了一条绞杀英国生命力的巨大绞索。
而帝国这方面,消化胜利果实、扩军备战、建设中德奥土四国运输通道,这三件重要大事都按部就班地顺利进行着,自然而然,准备下一步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成了帝国军当务之急。美国虽然和帝国关系紧张、擦枪走火,但毕竟还没有开战,英法两国仍然是帝国此时的大敌。继续战争,夺取更多的利益、获得更广阔的民族生存空间,是势在必行之事。同时,德奥土三盟国也迫切希望帝国早日投入对英作战,一来可以间接援助正在欧洲苦苦支撑的德奥两国,继续摧毁英国的殖民体系和国力根基,二来可以联合奥斯曼帝国,瓜分英国在西南亚和非洲的殖民地。在初步战争中尝到甜头的奥斯曼帝国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对英国全面复仇,但无奈本国国力衰微,肯定要拉上一个强有力的盟友一起行事,德奥两国此时分身乏术,因此奥斯曼帝国自然非常迫切地希望和帝国联合作战,对英国进行更强大的打击。
帝国对英国的下一步进攻,是印度,还是西南亚波斯湾或中东地区,这个问题在帝国军高层和总参谋部内都引起了不小的争执。认为进攻印度的将领们认为:帝国正在向印度洋地区进行扩张,印度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必须要将其清除,同时,印度是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攻陷了印度,必然会对英国造成前所未有的巨大打击,从而间接地驰援德奥盟友,加速英国的崩溃,一旦印度被帝国军夺取,英国必然举国震动,帝国军接下来夺取西南亚和中东地区,都会事半功倍。
反对进攻印度的将领们认为:印度是个大国,总面积达40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两亿余,并且民族众多、宗教林立,因此种族问题和宗教问题都十分错综复杂,另外,英国统治印度已经上百年,根基深厚;印度是英国最重要的原料供应地,因此深得英国的重视。目前在印度的英军已经超过40万,仆从于英军的印度军超过50万。进攻如此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军力强大的国家,必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除此之外,即使占领了印度,如何控制和管理这么一个大国,以及处理好那些盘根错节的种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也是非常棘手的事情,帝国到时候不得不耗费大量的兵力和精力去管治印度,相当于白白给自己增添了一个大包袱。
反对进攻印度的将领们还主张单独地进攻锡兰岛(斯里兰卡),从而进一步地夺取印度洋的制海权,从海上封锁印度,将印度和英国隔绝开,同时攻占苏伊士运河,让印度的资源和原料都无法运输到英国本土,这样,帝国军即使不花费大力气占领印度,却也能起到相同的战略效果。
支持进攻印度的将领们据理力争。他们认为:帝国的疆域已经囊括东亚、北亚、东南亚,现在继续向西南亚扩张,却保留印度这颗大毒瘤在帝国的势力范围圈内,简直等于留下祸患。另外,帝国的目的并不是占领和殖民印度,而是赶走英国人,摧毁英国人在印度建立的殖民体系。至于印度的最后处理方案,则可以将其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进行顺水推舟或火上浇油,从而把印度分裂成数个国家,使其陷入永远的内战和混乱,这样,无论是英国人还是印度人,都无法威胁帝国辽阔的势力范围圈。
两派将领们各执一词、激烈争辩。
其中,支持进攻印度的还有一方比较特殊的势力,那就是日本雇佣军。日本雇佣军这次主动请缨、毛遂自荐,目的当然是为了讨好帝国,同时建功立业,一方面为穷得叮当响的日本国在战争中多捞点油水,一方面也是大献殷勤,表达忠心。日本雇佣军高层的宇都宫太郎、柴五郎等人拍着胸脯保证,已经从澳洲撤到中南地区的6个旅团日军愿意充当帝国的马前卒,率先进攻印度,为帝国向南亚的扩张建立头功。
中南战区司令龙兴汉元帅也向皇帝表示,缅甸虽然已经被帝国军攻取,但来自英军的威胁并没有完全解除。印度东部和缅甸西部交界的英帕尔地区是一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平原,印缅英军自从溃败到印度后,就开始苦心经营英帕尔,将其建设成了一个巨大的军事和后勤补给基地,当地遍布兵营、医院、军械库、弹药库等军事建筑,甚至还修建了数条铁路交通线和几个机场,伺机反扑缅甸。不拔除这颗毒牙,帝国军在中南半岛便如骨在喉。
经过反复研究,总参谋部最终制定了进攻印度东部的作战计划。该计划预计动用一个集团军的部队,对盘踞在英帕尔地区的英军展开进攻,占领这个重要的战略要地,摧毁英国在印度的稳定统治,同时配合其他方式颠覆印度的社会现状以及政治格局,达到驱逐英国势力、铲除英国在南亚的殖民统治,同时让印度陷入分裂和混乱的最终目的。
4月14日深夜,大西洋北部某海域。
星月光辉让黑沉沉的海面上波光粼粼,隐约可见一艘体积异常巨大的艨艟船舶正在以稳定的速度行驶着。这艘巨轮并没有实行严格的灯火管制,璀璨的灯光配合着巨轮庞大的身躯,使整艘轮船犹如一座海面上的移动宫殿。轮船最上端,一面巨大的红十字旗在寒风中飘扬着。
舰艏船舱的建筑楼顶,年过六旬、须发皆白的船长爱德华·约翰·史密斯神情沉重地凝视着浩瀚无边、漆黑一片的大海。身为一个老水手,史密斯船长对大海充满了感情,对现在自己指挥着的这艘万吨巨轮更加充满了父爱般的情感。再看着经过大规模改造的船体和内舱,尽管为了更加实用而被改造得面目全非,但很多痕迹仍然显示这艘轮船原本是一艘非常富丽堂皇的梦幻之船,无论是船舱的整体设计还是内部的装潢修饰,都可以用奢侈和豪华来形容。整艘船的奢华精致都堪称空前,船上不但有高度跨三层甲板的头等餐厅,甚至还配有室内游泳池、健身房、土尔其浴室、图书馆、电梯、壁球室等娱乐设施,头等舱内挂着壁画和吊灯,的地板是昂贵的柚木制造的,铺着柔软的波斯地毯,甚至连洗漱池是大理石雕琢的。但现在,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都已经被拆光了,实用主义取代了一切。能够让这艘船运载更多的人和更多的货物,是全面改造的前提,而这一切,都是战争导致的。
这艘名为“泰坦尼克号”的巨轮排水量高达55万吨,战争之前,它是白星公司建造的三艘超级豪华客轮的第二艘。但随着战争的爆发,泰坦尼克号迅速被英国政府收购,同时改造成了一艘远洋货轮,成为维持英国生命力的成千上万艘民用商船里的一艘。当然,庞大的身躯和巨大的排水量,使得泰坦尼克号无论在哪里都鹤立鸡群。
此次航行还是泰坦尼克号的处女航,它从英国南安普顿出发,前往美国纽约。现在整艘船上,共乘坐了800多名船员以及4000多名乘客。这些乘客近半是英国人,前往美国避难,剩下的人基本都是原先居住在英国或欧洲其他地区的美国人,乘船回国以躲避战火。实际上,泰坦尼克号原先只能乘坐2200多名乘客,但基于实用需求,改造它的工人们拆掉了很多奢华的设施,增添了很多的船舱和座位,使得轮船的运载人数大大增加了。
正站在甲板顶层眺望着大海并浮想联翩的史密斯船长可能做梦也没有想到,当泰坦尼克号离开英国海域的时候,一艘德国潜艇已经悄悄地尾随上了它。船尾的波涛浪花间,一架潜望镜正密切而紧张地注视着这艘巨大的轮船。潜艇内,舰长和副舰长正在展开讨论。
“好大的船!是美国船吗?”舰长惊叹道。
“不是,没有看到美国的国旗。”副舰长尽忠职守地报告道。
“是英国船吗?”舰长追问道。
“不清楚,也没有看到英国的国旗,但是挂着红十字旗。”副舰长不确定地道。
“那它是从英国海域里开出的吗?”舰长再问。
“是的。我们尾随它从英国海域出来的,半路上还险些被一艘英国佬的驱逐舰给咬上。”
“没有什么好顾忌的了,一号二号鱼雷发射管,准备扇形发射。”舰长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