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节 挥军印度(2)(2 / 2)

王欲晓笑道:“这有什么好奇怪的?中国历史上这种事多了去,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中国人对本国同胞的仇恨比对异族更强烈。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吴三桂。因为自己老爹被李自成杀死了,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霸占了,于是他便冲冠一怒为红颜了。你看看,用我们现代人的目光去看,李自成和吴三桂都是汉族人,而吴三桂所投降的清军却是满族人,吴三桂的行为岂不是因为个人恩怨而叛国投敌?我们经常说,个人利益比起国家利益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历史上为了个人利益而抛弃国家利益的人,却是比比皆是。人,毕竟是一种自私的动物。”

蒋百里再次笑了:“看不出来,你对这方面还颇有心得啊?”

王欲晓不置可否地举起酒杯:“都是题外话,不说了,干。”

两人碰杯。

放下酒杯,蒋百里道:“印度的穆斯林对印度教徒充满仇恨,这对于我们这些异族来说,其实也是好事,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在这里悲天悯人。而对于我们来说,帝国的利益高于一切。此次我去孟加拉湾地区,最刻骨铭心的,就是当地的气候。”

王欲晓惊讶道:“为什么这样说?”

蒋百里道:“当地都是热带丛林,这不足为奇,奇特的是降雨量。缅甸西北的乞拉朋齐,靠近英帕尔200公里,年降雨量多少?你知道吗?告诉你,整整12000毫米!那鬼地方号称‘世界雨极’,根据英国人详细而科学的统计,这个地方在1861年时的降雨量达到历史最高峰,23000毫米!老天,这什么概念?我国降雨量最大的地区是东山的基隆,平均年降雨量在4500到5000之间,这已经很惊人了,但比起英帕尔地区,简直小巫见大巫,那里年降雨量超过10000毫米。虽说现在还没有进入雨季,但我这段时间在那里的户外,衣服就从没干过,隔三差五就被淋个落汤鸡。那里的下雨已经不能叫下雨了,应该他妈的直接叫倒水。”

听蒋百里情不自禁之下爆粗口,王欲晓想笑,但却没有乐出来,他神色凝重:“这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都是因为喜马拉雅山脉的原因。印度洋上空富含水汽的云层都被高耸的山脉挡在了印缅北部地区,自然使得当地雨水异常丰沛。不过,这对我们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送走喝得醉醺醺的蒋百里后,王欲晓沉默了半晌,蒋百里对英帕尔气候的描述让他心里的不安感觉愈发强烈,尽管自己此时要是泼冷水难免会大大扫了战区的兴,弄不好还弄个“轻言失败、动摇军心”的帽子,但心里的一种责任感还是让他忍不住写了一份信。信是给他的老上司、帝国军总参谋长萧浩然元帅的:

尊敬的元帅:

奉龙司令之命,我和苏老将军、曲将军等众袍泽以及二十万将士即将开赴前线为国而战,内心之踌躇兴奋,不甚莫名。然而激动之余,我却有一种如履薄冰、患得患失的阴郁与担忧。

此次出征,我二十万大军在战备工作上虽然不算仓促急切,但可战之间不多,英帕尔地区的雨季还有一个月便会到来,我军渡过钦敦江后是背水攻坚,三十天能否顺利拿下英帕尔,不得而知。从我军进攻中南半岛的战例来看,三十天之内顺利攻下极其重要目标的案例不多,比如奠边府战役和缅东战役,这充分反映了英法等老牌列强军队之作战顽固以及战役之艰巨。

万一战事不利,时间延至雨季,届时暴雨滂沱,道路冲毁,交通断绝,疫病横行,补给不济,深入印度境内的部队必然陷入险恶境地。另一方面,地理环境的崎岖,使得我军的坦克火炮等重武器以及汽车都无法大规模使用,雨季气候的恶劣,更使得我军航空部队无法出动助战。我军多种优势,都会在一个月后尽皆丧失。

不可不承认,随着南线帝国军在中南半岛、澳洲大陆、南洋群岛的连战连胜,全军上下以及充满必胜信念,这是可喜之事,但随着这种情绪所孳生的,则是一种骄傲和轻敌的思想,以及低估对手的麻痹和希望速战取胜的浮躁。自古“骄兵必败”,这不得不让我担心和顾虑。

大战在即,身为战区参谋长,我自然不能轻言失败、动摇军心,但任何人都不可能对还没有开始的战役未卜先知,胜利如此,而失败也亦然。只愿以上猜测仅仅是我个人杞人忧天、庸人自扰。在此倾述,只为心安。帝国万岁,皇上万岁。敬礼,王欲晓呈。

萧浩然很快回电:居安思危,精神可嘉。但大局时不我待,你只需排除杂念,尽忠职守,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即可。

除了忧虑战事会遭到突如其来的变故和挫败外,王欲晓还不得不烦恼另一件事。由于山地崎岖,汽车无法使用,坦克无法行驶,重炮无法拖曳,因此征集大量的牲畜作为运输力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从国内运肯定耗费时间,从缅甸民间征集自然是最佳首选。干这事的日本雇佣军又犯老毛病,大概在澳洲抢得顺手了,因此日本雇佣军在缅甸境内也大肆搜掠、强买强卖,搞得缅甸各地民怨沸腾,连缅甸联邦的政府都怨气十足。获知事情后的王欲晓不得不代表战区进行赔偿。最终,缅甸各地为帝国军提供了三万匹骡马牛驴作为运输力,另外还有数百头大象也被补充进了运输队。实际上,大象用来拖拉大口径火炮的作用要大大超过牛马。除此之外,还有一万多头猪羊也被赶着随部队一起前进,作为部队的肉食给养品。

四月一日,在西方愚人节这天,帝国中南战区为英国印度殖民机构高层送上了一份厚礼,那就是远征印度的二十万军队。

出征这一天,风和日丽,整个缅西都陷入鼎沸。天空中战机如云、银翼遮天,一波波银光闪闪的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侦察机排成威武雄壮的队形杀气腾腾地掠过天空,飞机的引擎声震耳欲聋、响彻云霄;地面上车轮滚滚、马达雷鸣,数以千计的战车、汽车发出地动山摇般的咆哮,在飞沙走石中滚滚而去,与此同时的则是喧闹的人喊马嘶声,数以万计的牛马牲畜驮运着沉甸甸的物资,踏起冲天的灰土;头戴钢盔、背着钢枪、身穿热带作战军服的帝国军士兵们汇成一条一望无际的蜿蜒长龙,呼啸着扑向前方的印度。

当天中午,作为先头部队的日本雇佣军首先渡过了印缅边境的钦敦江,随后,第二集团军第二军也陆续渡江,距离英帕尔200公里。

四月二日,第一场战役在印缅边境的茂叻打响。霎那间,天空中响起了帝国军飞鹰们摄人心魄的呼啸声,数十架猎鹰轰炸机在十多架雀鹰战斗机的护航下,以铺天盖地之势覆压向茂叻,继而炸弹犹如雨点般凌空而落,后方的帝国军炮兵部队也迅猛开火。惊天动地的爆炸和直上云霄的烈焰里,半个茂叻眨眼睛就在火海中被夷为平地。随后,待命的日军奋勇冲锋,一鼓作气地夺取了这座规模不大但位置重要的城镇。

对于中国军队朝印度发动蓄谋已久的进攻,驻印度英军总司令伊恩·汉密尔顿中将并没有过多的意外。当初还没有兵败缅甸时,他就充分地预测到了中国军队占领缅甸后,下一步极有可能是进攻印度,从而摧毁大英帝国在亚洲的殖民体系。对此,他已经做好足够的准备。实际上,丢失了缅甸,这已经让汉密尔顿中将在本国高层内饱受抨击,但国王乔治五世并没有责怪他,继续让他担任原职,仍然还承担保卫印度的重任。用乔治五世国王的话来说,“缅甸本来就是当初汉密尔顿将军夺取的,现在他又丢了,只能算是功过相抵,并没有犯下过错”。

国王陛下的信任,让汉密尔顿中将既异常感动又羞愧无比。他在心里暗暗发誓,自己要知耻后勇,坚定地守卫住印度这块大英帝国最重要的殖民地。

面对气势汹汹大举杀来的中国军队,副总司令查尔斯·门罗中将等将领纷纷要求与中国军队在印缅边境决一死战,以此捍卫大英帝国的利益和尊严。面对中华帝国几乎是得寸进尺、咄咄逼人的进逼,门罗中将等将领们都义愤填膺,他们认为,大英帝国好歹也是世界头号的日不落列强,老是被中国压着打,这简直就是奇耻大辱。但汉密尔顿中将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却力排众议,命令印缅边境到英帕尔地区的英军全部后撤,避开中国军队,同时抛弃一些印度军队作为弃子,麻痹中国军队,印缅边境地区的英军全部撤至英帕尔附近的高地上。

门罗中将不满道:“将军阁下,如果这样,那我们一下子抛弃了整整两百公里的领土!”

汉密尔顿中将平静地道:“现在的撤退,是为了以后的进攻。”

印度战事起初,英军的不战而退以及帝国军的准备充分,都使得帝国军的攻势非常顺利。沿途十多个重要城镇和隘口阵地被拔除,帝国军长驱直入、势如破竹,还俘虏了七八千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