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中旬,绷紧了全世界神经的东南亚问题原本已是剑拔弩张,但突然间又峰回路转。就在双方磨刀霍霍、擦枪走火的边缘时刻,中华帝国政府宣布“为了维护东南亚地区的稳定和世界和平局面,帝国接受英法两国政府的提议,取消原先计划增派驻军到暹罗王国的决定,撤销驻守一个集团军的计划,重新恢复一个师编制”。但作为交换,英法两国在印度、缅甸、印度支那三国的驻军也必须相对性地削减。
对于中方的让步,原本已经认为战争避无可免的英国当局彻底松了一口气。刚刚登基的英王乔治五世在获悉消息后同样如释重负:“中国人终于让步了!他们先在墨西哥问题上对美国人让步,现在又在暹罗问题上对我们让步,这正说明中华帝国表面上看上去不可一世,其实却是色厉内荏的本质。只要我们在亚洲的殖民地高枕无忧,那我们就可以从容地对付德国人和爱尔兰人了。”
乔治五世继任爱德华七世等级为大英帝国皇帝才短短三个多月,乔治五世的性格较为温和仁善,同时他也对英国面临的种种威胁保持着一颗清醒的头脑。乔治五世国王十分明白,英国在欧洲最大的威胁就是德国以及和德国沆瀣一气的奥匈帝国,在亚洲最大的威胁不是西亚的奥斯曼帝国,而是东亚的中华帝国,另外,爱尔兰的危机也让他忧心忡忡。他十分担心传承到自己手里的强大帝国会陷入内战的危险。因此,乔治五世还是做出不少努力的,他对爱尔兰独立势力并没有采取赶尽杀绝的手段,而是试图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来解决内战危机。另外,为了团结人民,乔治五世还放弃了自己的德国姓氏维丁,改英国姓氏温莎。客观上讲,乔治五世虽然没有出类拔萃的能力,但他确实是一个尽心尽责的仁明君王。
中国的让步,让乔治五世比较高兴。原本中英法三国在暹罗问题上闹得几乎就要开战,这让乔治五世十分担心。如今事情转危为安、雨过天晴,这意味着英国又化解了一次战争的危机。不过,陆军大臣霍雷肖·赫伯特·基钦纳元帅则没有过分沉浸在喜悦里,这位英国军方的实力派和强硬派领袖人物保持着扑克牌一样的冷脸,不冷不热地道:“尊敬的国王陛下,我希望您不要过于被暂时的喜悦而冲昏头脑。”
尽管乔治五世对这位绰号“王中王”的军方首脑并不是很亲近,但还是虚心地接受了他的建议:“元帅阁下,您为什么这样说?”
“国王陛下,虽然中国人暂时退步了,但这并不代表大英帝国在远东地区的威胁就此解除了。中国仍在那里,他们仍然对大英帝国在亚洲的殖民地无时无刻不产生着威胁。以前的中国没有能力觊觎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但是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华帝国正在日益强盛起来。实际上,这次的暹罗危机,就是中国妄图染指我们的亚洲殖民地的第一次尝试。很显然,随着中国的国力军力越来越强,他们还会发动第二次、第三次更多危机。总有一天,当中国人觉得他们已经有能力挑战我们的时候,他们必然会发动战争!我们绝不能对这个暴发户一样的东方帝国掉以轻心!”
“元帅阁下您言之有理。”乔治五世点点头,“按照您的想法,我们该怎么办?”
“扩军!备战!”基钦纳元帅言简意赅,“面对敌人的威胁,我们不能像鸵鸟那样自欺欺人,我们必须要做好战争的准备!维护帝国的利益,战争是最有效的手段!”
“那么,您觉得英国应该拥有多少万军队呢?”
“国王陛下,我们的海军很强大,但想要打败中国这么一个陆地大国,建立同样强大的陆军也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中国拥有200万陆军,我们只有60万。作为抗衡,我们起码要在本土和各个殖民地组建300万大军!才能遏制中国的威胁!”
“什么?300万军队?”乔治五世大吃一惊。
“是的!中国的人口数量世界第一,因此他们组建庞大的陆军几乎是得天独厚。但是,我们拥有印度,印度的人口相当于中国的一半,所以,我们也不需要惧怕中国。另外,在对付中国的同时,我们还要对付同样是陆军大国的德国。拥有300万英军,才能捍卫大英帝国!”
“可是,组建如此庞大的军队,必然劳民伤财、耗资巨大呀!”
“请国王陛下放心,这支军队很快就会派上用场!因为战争已经即将开始!”基钦纳元帅的口吻十分坚定,坚定得几乎是刚愎自用。
但乔治五世相信元帅的判断力。因为这位元帅并不是优柔寡断、狂妄自大的庸人蠢材,实际上,基钦纳元帅是个非常冷酷而出色的人物,他虽然桀骜不群、孤傲唯我,但战功赫赫、声名远播,而且他的铁面无私也赢得了非常高的威望。乔治五世知道自己是个新君王,必须要依靠和拉拢这些军方实力派巨头,因此沉默了半晌后,还是点了点头。
“感谢陛下的信任。”基钦纳元帅敬了个军礼,“请陛下放心,我已经向美国军火商下了200万支步枪的订单,所以,我们扩军备战的过程不会存在准备不足的情况。”
送走了基钦纳元帅后,乔治五世感到有一丝的惶然和迷茫,因为他彻底明白了一件事,全面战争根本就是避免不了的。“但是英国做好准备了吗?”空荡的王宫内,国王喃喃自语。
远在亚欧大陆的另一端,蛛网般遍布帝国辽阔国土的铁路交通线上,一列列特殊的专列火车络绎不绝地从帝国各个地方汇聚驶向首都中京,使得本已经金秋气爽的国都隐隐蒙上了一丝与众不同的凝重气氛。这段日子里,中京火车站的调度人员和执勤的御林军士兵们几乎看得眼花缭乱,纷纷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哎,你们看,那不是驻守中北军区的刘上将吗?怎么突然来到中京了?”
“喂喂喂,快看,那不是镇守日本的左宝贵老将军吗?什么时候回国的?”
“我的天,连南洋军区的袁上将都回来了!这么多上将!”
“上将有什么稀奇的?华北的吴俊垒元帅和华东的赵海军元帅前天刚刚也都回来了。”
“我的乖乖!那不是太平洋舰队的李上将和印度洋舰队的尹上将吗?皇上怎么突然间召集这么多元帅上将回到首都,是不是我们要和哪个国家开战了?”
“皇上的心思你乱猜什么?赶紧去干活!”
1910年7月15日,晚上8时。
帝国国防部,陆海军总参谋部的会议大厅。
气势恢宏的会议大厅灯火通明,异常凝重的肃穆气氛笼罩着整个大厅。一百多个席位座无虚席,现场金星闪耀、将帅云集,原本分布在帝国各地、个个都是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的帝国军高级将领们此时济济一堂,陆军、海军、14个军区的主要首脑基本上全部到齐了。现场汇集了帝国军的三位元帅、二十多名上将、五十多名中将。每个人的脸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庄严郑重之色,显然即将有非同凡响的重大事件要发生了,除了少部分传递文件资料的参谋军官们来回小跑时的脚步声和隔壁电报室内的收发报声外,整个大厅鸦雀无声、一片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