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节 战争在即(5)(1 / 2)

帝国大军蜿蜒千里开赴国界的同时,帝国境内的军备工作也开足马力运转着。负责对俄作战的华震东上将在总参谋部内向总参谋长萧浩然元帅阐述了他的担忧:“老萧,现在已经是九月份,很快就要进入冬天了,我们必须考虑到俄罗斯的气候问题。我们都知道,俄罗斯国土位于亚洲大陆最北端,冬天气候极度严寒。根据情报,俄罗斯大部分国土已经进入雨季,淫雨绵绵、道路泥泞,到冬天,俄罗斯境内的气温更会大幅度下降。当年拿破仑的法兰西大军和希特勒的德意志大军都是惨败在冰天雪地的莫斯科城下的。我们可不能重蹈覆辙。”

萧浩然深以为然地道:“你说得很对。你的忧虑我已经考虑到了。不过,在秋冬时节进攻俄罗斯也更加能起到先发制人、出其不意的效果。俄国人一贯认为俄国的严寒会让敌人望而退步,这样,他们必然会判断我们不敢在秋冬时节发动进攻。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就在天寒地冻的时候全力进攻,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所以我们现在要考虑的不是改变进攻日期,而是如何解决军队的御寒问题。”

华震东挠挠头:“那我们进攻俄罗斯的部队就以东北籍的士兵为主吧!出生在东北的士兵肯定比出生在江南的士兵更加不畏严寒。”

萧浩然摸摸下巴:“言之有理。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嘛,我们去不妨找找东北人民的御寒经验,然后用在我们征俄大军的身上。”

华震东一拍大腿:“有了!我记得辽宁省省长锡良正在参加国会,那我们去找他问问吧!”

莫名其妙被请到总参谋部的锡良面对萧华两人的问题,不假思索地回答道:“这个好办。在东北、蒙古、库页岛等地,广泛地生长着一种叫乌拉草的薹草属植物。这玩意是东北三宝之一,御寒效果极佳。东北的老百姓都用这种草晒干后做成鞋垫垫在鞋子里,这样即使在零下几十度的雪地里行走,脚也能暖烘烘的,不会长冻疮,保暖性能比棉花还要好。如果是在牛皮军靴里垫上乌拉草鞋垫,就是去南极北极溜达也不是问题。”

萧浩然和华震东大喜:“这种草多不多?”

锡良哈哈一笑:“在东北,乌拉草漫山遍野都是,并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

萧浩然和华震东喜形于色:“太好了!巴岳特省长,麻烦你一件事,你立刻致电辽宁省和东北其他五省的当地政府,立刻全力在民间收购这种乌拉草,做成鞋垫,并掺杂在棉花里做成保暖棉袄。两个月内,我们要五十万双乌拉草鞋垫和五十万套乌拉草棉袄!”(锡良是蒙古族人,姓巴岳特,勤政务实、两袖清风,是清末民国时期东北地区著名的清廉官吏。)

锡良吓了一跳:“要这么多?”

萧浩然露出一个古怪的笑意:“给军队用的。其他的,你就不要多问了。”

锡良先是一愣,随即若有所思,然后也露出一个心领神会的表情:“好!包在我身上。”

9月中旬的时候,帝国卫生部的三位医学家进宫觐见圣武皇帝,向皇上递交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希望他们的心血能得到皇上的重视,并加以发扬光大,造福帝国人民。这三位医学工作者年龄不大,为首的叫彭子益,刚刚年满四十,另外两个分别叫冉雪峰和施今墨,都是三十出头。他们刚刚研制探索出一种比较原始粗糙的抗菌素和消炎药,但想要继续研究下去,则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由于当初“云南白药”的发明人曲焕章进宫向皇帝献上自己的研究成果后得到了皇帝的高度重视并获得了大笔研究资金,因此这三位医学工作者也希望能同样得到皇帝的支持。

圣武皇帝对此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他询问道:“你们究竟研制出了什么灵丹妙药呀?”

彭子益激动地道:“回皇上,长期以来,医学界一直存在一个久悬未决的难题,那就是如何消炎和抑制细菌的滋长。皇上,您是知道的,人如果受了伤,伤口就很容易发炎,人如果吃了不干净的食物,肚子就会痛,这些,都是因为细菌在伤口或者人体内大量滋长的原因。尽管医学界早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但如何杀死伤口的细菌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光靠洗干净绷带纱布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空气中就存在着大量的细菌,西方甚至有医生在做完手术后用烧红的烙铁来烙烫伤口以达到杀死细菌的目的。皇上,我等虽然才疏学浅,但一直努力试图攻克这个难题。如今,我们的研究项目终于有了点眉目,但研究费用却捉襟见肘,递交给卫生部的拨款申请也迟迟没有得到答复。因此,我等斗胆冒昧前来打搅皇上,希望皇上谅解。”

皇帝微笑着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彭子益道:“皇上,早在唐朝的时候,我国的工匠们就发明了一种土方法来杀死伤口的细菌,那就是用长期不用的浆糊上生长出的绿毛脓液涂抹在伤口上来帮助伤口愈合。这种土办法非常有效,涂上这些绿毛脓液的伤口不但不会发炎溃烂,反而愈合得更快。因此,我等便借用现代医学手段研究这种从浆糊上长出来的绿毛脓液。终于,通过尖端的离心机,我们从中提炼并萃取出了一种新型抗菌素,能有效地杀死人体组织上滋长出的细菌。这种抗菌素,我们已经将其命名为‘青霉素’。”

皇帝大吃一惊:“什么?你们发明出了青霉素?”

三位医学工作者被皇帝突然间如此惊讶的表情也给吓了一跳,互相面面相觑后,彭子益点头道:“是的,陛下。”

皇帝心里顿时又惊又喜。确实,此时医学界还没有发明出真正有效的消炎药和抗菌素,医生做外科手术基本都是用酒精来杀菌,做完手术的伤者如果伤口发炎,基本上就是再次把半只脚迈进了鬼门关。所以,在青霉素发明之前,得个阑尾炎或重感冒都是极度危险的事情。皇帝隐隐约约记得青霉素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才被发明出来的,但没想到,帝国的医学专家们居然也如此杰出优秀,这么早就发明出了青霉素。但仔细想了想,皇帝心里也释然了,帝国现在百废俱兴,科研学术界异常活跃,早已经不是当初死气沉沉、万马齐喑的清王朝了,在如此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学术氛围下,帝国科学界各方面的研究成果自然也层出不穷。毕竟,中国人也不比西方人差嘛。

皇帝笑容满面地道:“好!非常好!你们的研究成果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朕也非常欣赏你们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你们的研究项目,朕一定鼎力支持!你们需要什么,尽可向朕开口!朕希望你们尽快研制出更加高效的消炎药和抗菌素,广泛地造福帝国人民。”

三位医学工作者一起喜形于色:“谢皇上!皇上英明!”

得知帝国的医学专家已经研制出原始的青霉素,前来向皇帝汇报军务的萧浩然也顿时喜笑颜开:“太好了!有了青霉素,我们的军队在外征战的伤亡率必然大大降低。云南白药、酒精,再加上青霉素,这三样宝物肯定能在战场上挽救大量的生命,必须要大规模地生产。”

皇帝也心情很好:“我确实很高兴呀!青霉素的发明,证明了帝国各行各业都朝气蓬勃,也证明了咱们中国人也绝不差给西方人。唉,历史上的清末和民国,西方和日本不知道出了多少出类拔萃的大科学家,咱们中国却寥寥可数。我当初上学的时候,尤其是上数学课、物理课、化学课,那些什么公式定律呀,什么数学定理呀,基本都是外国人发明的,尤其那些物理学单位,什么欧姆、赫兹、焦耳、牛顿、瓦特都是用老外的名字来命名的。想想这些,我都痛心疾首。现在,我的心才稍微得到了一点安慰。只要国家稳定、社会开明、学术自由,咱们中国人也一定能出现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大师。”

萧浩然感同身受地点点头:“说得对。青霉素如今是咱们中国人先发明出来的,也足以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骄傲了。咱们也不能老是躺在四大发明的古董堆上靠吃老祖宗的老本来维持民族自尊心嘛。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和协约国双方都死伤惨重,造成如此巨大伤亡数字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抗菌素,士兵们在恶劣肮脏的战场环境内,无论是内伤还是外伤,伤口都很容易感染细菌,一旦发炎了,基本就没救了。而有了青霉素,我们的士兵伤亡率会大大降低的,这也是善莫大焉的好事呀。”

皇帝再次满意地点头,然后问道:“进攻俄罗斯,我们出多少部队?”

“六个集团军、70万兵力。另外再调到西北的预备役部队可以达到100万。”

“俄罗斯也是个人口大国,目前的俄军总兵力差不多150万,如果尼古拉二世再东拼西凑,弄个二三百万大军也不是什么问题。我们就出70万军队,够吗?”皇帝蹙眉思索着。

萧浩然笑道:“足够。除了我们的五个集团军,德奥两国的征俄兵力加起来也有100万。奥军的作战素质和装备虽然差强人意,但德国陆军的战斗力就不用怀疑了。兵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嘛,十万精兵比百万大军更有用。当初抗日战争,国民党拥兵二三百万,不就被几十万日军打得一败涂地么?俄国的一百五十万大军只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尼古拉二世就是拼凑再多的部队,充其量也是乌合之众。另外,俄罗斯民族成分复杂,国内种族矛盾十分尖锐,俄军绝不会像我们的军队那样齐心的。并且,我们的部队实质上只是起辅助作用,进攻俄罗斯核心所在的东欧地区还是德奥军为主。况且,军队人数越多,这后勤负担也会翻倍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