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节 纵横捭阖(3)(2 / 2)

王士珍和唐绍仪都沉吟不语,毕竟不知道袁世凯的心思。徐世昌由于和袁世凯关系非常亲密,此时现场又没有外人,自然直言不讳:“项城啊,皇上让我们率兵进京勤王,我觉得这是把我们放在火炉上烤。我们现在可谓是如履薄冰,稍不留神,可能就一失足成千古恨。总体上说,我们有三条路可供选择。”

袁世凯点头道:“菊人你说说看,哪三条?”(徐世昌号菊人)

徐世昌有条不紊地娓娓道:“第一、尊奉圣旨,进京勤王,囚禁西太后,让皇上成为名副其实的皇上。这样一来,我们也必然因为勤王大功而得到高官厚禄;第二、向西太后告密;第三、置若罔闻、坐观其变。”

王士珍和唐绍仪互相交换了一个心领神会的眼神。袁世凯的脸上则波澜不惊:“三条路,利弊又分别如何?”

徐世昌分析道:“第二条路最稳妥,第一条路风险很大,第三条路吉凶难料。”

“为何这样说?”

“直隶和京津,尽是西太后的势力范围,九门提督是西太后的亲弟弟桂祥,手中仍有八旗军满族四旗,另外,蒙古的蒙古八旗军也忠于大清。我们就这一两万人真的去进京勤王,很有可能腹背受敌。朝鲜,是我们的地盘,但朝鲜也有日本驻军。万一我们调动部队回国后,驻朝日军突然举兵,那我们岂不是既无路可去,又丧失根基?到时候,我们就要万劫不复了。如果皇上下密旨要我们囚禁西太后的事情东窗事发,我们也吃不了兜着走。另外,即便我们站在皇上这边并成功了,我们肯定也会被调到黄河前线对抗汉军。那时候,我们仍然没有一个好下场。黄河南岸,汉军二三十万大军枕戈待旦,随时都可能挥师北伐,我们现在去阻挡,简直就是以卵击石、螳臂当车。”

“说的对。”袁世凯平静地道,“我也是这么想的。站在皇上那边,我们不管成功了还是失败了,都没有好下场呐。”

“但是站在太后那边,我们依然没有好结果。虽然能够维持我们的地位不变,但我们恐怕还是要被派到黄河前线。毕竟太后也要对付汉军。我们的结局仍然一样。”

袁世凯拧紧眉毛。

“至于第三条路,坐观其变,能保得一时,也保不住长久。我们如果袖手旁观,必然会激怒朝廷,最终仍然没好果子吃。”

“是啊,我们现在可真是进退维谷、左右为难。”袁世凯脸上的神色很古怪,“菊人啊,你说的第三条路‘坐观其变’,究竟坐观何变?”

徐世昌微微一笑:“项城啊,这还用我说出来吗?”

袁世凯淡淡一笑:“站在皇上那边,是个死;站在太后那边,还是个死。只不过是早死和晚死的区别而已。坐观其变?坐到何时?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与其被动等待,我们何不出动出手?”

王士珍和唐绍仪其实心知肚明,但仍要问一下:“如何主动出手?”

袁世凯望着他们,目光咄咄:“我问你们,大清还能保住吗?”

唐绍仪叹口气。王士珍则直言不讳地回答道:“恐怕,半年之内是保不住的了。汉国已经席卷了黄河以南十九省,俨然已是中华正宗。区区黄河,是阻挡不住汉军的北伐大军的。”

唐绍仪补充道:“汉军去年四月初击败九国联军,日本的六个师团和俄罗斯的远东陆军都被汉军打得全军覆没,英法两国在远东的军力也元气大伤,德国、奥匈、意大利都和汉国结盟,因此大清是得不到外界援助的。大清,已经岌岌可危了,分崩离析,为时不远。”

袁世凯两眼炯炯有神:“没错!既然中华帝国取代大清已成历史趋势,我们保大清注定不会成功,也注定没有好下场,那我们何不顺流而行呢?”

徐世昌望着袁世凯的眼睛:“项城,你的意思是…”

袁世凯笑道:“汉军攻取了直隶和东北后,我们如果还不展开行动,那就成了无源之水,难不成在朝鲜这异国他乡称王?那时候,我们除了投降还有选择吗?那时候投降,我们只是败军之将,任人宰割;现在投降,我们就是中华帝国的功臣,开国元勋。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虽然前后都是投降,但我们投降后的待遇却是天差地别。现在,我们手里有两份厚礼,如果我们向南京送上这份厚礼,那我们在中华帝国仍然会位居高官。聂士成、董福祥、宋庆、左宝贵、刘锦棠都投降了,我们又何乐不为呢?这份目前还在我们手里的厚礼,如果还不主动送出去,那就会最终被汉军夺去。我们一无所有地投降,还有什么分量?”

徐世昌惊讶道:“哪两份厚礼?”

袁世凯不紧不慢地道:“朝鲜、皇上。”

徐世昌、王士珍、唐绍仪齐齐惊叹了一声。

袁世凯的两眼精光四射,脸上是诡谲的笑意:“既然我们肯定要把皇上卖掉,那我们为什么不卖给一个更好的买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