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节 纵横捭阖(4)(1 / 2)

天津,李府。

这座往日令人不敢侧目的大宅子此时却显得落魄而荒凉。李家六兄弟,个个非富即贵,昔日权势滔天、炙手可热,此时却陆续凋零,大概人走茶凉就是这个道理。由于“借师助剿”密约内幕泄密一事,曾经是大清半边天的李鸿章被慈禧太后撸掉了所有职务,闲置在家待命。任外界如何兵荒马乱,李鸿章闲居在家含饴弄孙、栽花养草,倒也乐得清闲。

入夜后,阴沉沉的天空开始飘起了雪花。后半夜时分,几个不速之客敲响了李府大门。

正在安睡中的李鸿章被长子李经方给叫醒了:“爹,有客人来了。”

李经方的神色惊惶不定,他深深知道自己的父亲是非常重要的人,半夜来人肯定也是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发生了。李鸿章反而是一脸平静:“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果然来了。也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请到书房来吧。”他有条不紊地慢腾腾穿上衣服,尽管房间里点着火炉,但寒气还是让李鸿章感到了一丝凉意,毕竟他是个六十九岁的老人了。

为首一个矮胖敦实、年过五旬的长者一身雪花地走进了房间,另外几名精悍的年轻人则警觉地在外面庭院里戒备着,鹰一样的眼睛不停犀利地扫视着周围,腰间都揣着西洋手枪。矮胖长者看到李鸿章后,立刻情绪失控了,激动得浑身哆嗦,两眼也泪花闪烁:“中堂大人,我可见到您啦!您还好吗?”

李鸿章睁着昏花的眼睛,勉强看清了来客,顿时也惊讶道:“庸庵,是你?”

薛福成连连点头,涕泪交零:“中堂大人还记得我?”(薛福成号庸庵)

李鸿章连忙对李经方道:“快!给炉子里再加点炭,再热一壶酒来。”他也喜不自禁,“庸庵,你还好吗?汉匪攻陷江苏后,老夫就失去了和你的联系,你现在怎么样?”看到薛福成,李鸿章还是十分高兴的。李鸿章创建淮军和淮军势力集团以来,身边共有三个最重要的幕僚,分别是薛福成、冯桂芬、郭嵩焘。冯桂芬已经去世了,郭嵩焘和薛福成则在战乱中不知下落。此时看到久违了的故人,李鸿章自然心情愉快。

薛福成激动得泣不成声,连连点头:“我很好,我很好。多谢中堂大人的关心。”

“听说,你现在给汉匪做事?”李鸿章不咸不淡地问道。

“嗯,不瞒中堂大人,汉军在攻克了江苏后,我没有主动投效,但汉军对我以礼相待。我现在中华帝国教育部担任国文司司长,位列从三品。”

李鸿章呵呵笑道:“你如今在汉匪中位居高官,老夫现在却是平头百姓一个,难得你还记得老夫哪!呵呵呵…”

薛福成连忙恭恭敬敬地道:“中堂大人哪里的话!中堂大人对我有知遇之恩,当初多亏了承蒙中堂大人一手提拔,我才有今天。中堂大人的知遇之恩,福成没齿难忘哪!”

李鸿章不为所动地哂笑道:“庸庵哪,你深更半夜冒着雪花来找老夫,该不会是找老夫叙旧的吧?有话就直说吧!老夫的房子周围,可是有不少眼睛在盯着的。”

薛福成神色变得庄严肃然:“中堂大人,您是我的老长官,当着您的面我不敢拐弯抹角。福成此次悄悄前来,其实是奉大中华帝国圣武皇帝的命令,邀请中堂大人前往中华帝国任职,为国效力。中堂大人德高望重、名满天下,圣武皇帝对中堂大人也是赞不绝口。圣武皇帝说,要不是中堂大人力挽狂澜,满清早就灭亡了。如果中堂大人能够来到大中华帝国,圣武皇帝必定重用中堂大人,让大人同样成为帝国的栋梁脊柱,和他一起领导帝国成为世界一流强国。圣武皇帝一向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中堂大人,请您和我去南京吧!”

李鸿章呵呵一笑,神色不置可否。

薛福成急忙打开随身带来的皮包,从里面取出了一叠叠厚厚的信函:“中堂大人,您看,这是圣武皇帝给您的亲笔信,这是张之洞大人给您的亲笔信,这是刘秉璋大人给您的亲笔信,这是刘坤一大人给您的亲笔信,这是陶模大人给您的亲笔信,这是吴大澄大人给您的亲笔信,这是刘铭传大人给您的亲笔信,这是周馥大人给您的亲笔信,这是卞宝第大人给您的亲笔信,这是魏光焘大人给您的亲笔信,这是王文韶大人给您的亲笔信…”

李鸿章神色复杂地看着桌子上的信函,叹息一声:“还真不少!都是昔日的袍泽故人哪!”

薛福成又取出一封信:“对了,这是郭嵩焘大人的信。”

李鸿章吃了一惊:“伯琛还在?”

薛福成神色黯然道:“郭大人已经在去年去世了,圣武皇帝亲自登门拜访,原本想邀请他担任帝国外交部部长的,但郭大人当时的身体已经很不好了,无法上任。郭大人去世了后,圣武皇帝在郭大人的家乡湖南湘阴厚葬了他,并修祠堂纪念他。”(郭嵩焘,字伯琛,李鸿章的第一幕僚心腹,中国近代第一位正式的外交官员,洋务派重臣,第一个使用电话的中国人。)

李鸿章唏嘘不已:“故人陆续凋零,好似风中落叶。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他感伤不已,当年很多并肩作战、同生共死的老朋友如今陆续辞世,自然让李鸿章的心里充满了伤感,“唉!那…张孝达他们现在怎么样?”(张之洞字孝达)

薛福成连忙道:“中堂大人放心,他们都很好。张之洞大人被圣武皇帝任命为工业部长和交通部长,刘秉璋大人现在是四川省长,刘坤一大人是财政部长,卞宝第大人是检察部长,魏光焘大人是教育部长,王文韶大人是农业部长…圣武皇上说了,只要有能力为国效力和造福于民者,帝国都会大大地重用。人尽其才、物尽其能,一起为中国的崛起和中华的复兴而奋斗!中堂大人啊,您也一起来吧!圣武皇上说了,您来了,帝国国务院总理的位置让您坐。”

李鸿章默然无语,缓缓地拆开那些信件一封一封地看起来。这些写信的人,基本上都是李鸿章以前的老朋友、老部下、老同僚,眼下,李鸿章看到他们在反贼那边个个都被重用,而且毫无顾忌地大展手脚、大展宏图,个个都位极人臣、建下丰功伟绩,李鸿章心里自然百感交集。在这其中和李鸿章关系最密切的,自然还是张之洞和刘秉璋。李鸿章的大儿子李经方娶的是刘秉璋的两个女儿,三儿子李经迈娶的是张之洞的侄女。两人的来信都是言辞恳切、推心置腹,可谓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看得李鸿章原本古井不波的心里也掀起了一层层波澜。

李鸿章想了想,问道:“庸庵啊,老夫的兄长和五弟现在如何了?”李鸿章有一个哥哥和四个弟弟,现在还在世的只有兄长李瀚章和五弟李凤章。李瀚章原先是两广总督,李凤章在芜湖闲居。

薛福成回答道:“请中堂大人放心吧!李瀚章大人和李凤章大人虽然都不愿意投效帝国,但帝国没有为难他们,对他们以礼相待,让他们在家里自由居住,每个月当地政府都分发米粮钱财给他们使用。中堂大人,您来南京,岂不是就可以和他们相聚了吗?”

李鸿章轻轻松了一口气。失去联系后,他十分为他的兄长和五弟担心,按照他以前和太平天国打交道的经验,他估计自己这两个兄弟已经惨遭毒手了。但汉匪却对他们以礼相待,则让他既感到如释重负,又感到暗暗吃惊。

薛福成开始努力说服李鸿章:“中堂大人哪,您虽然不在中华帝国,但您的名声在帝国早已经是众望所归。您看看,包括圣武皇帝、张大人、刘大人在内,这么多人都在期盼着您早日投效帝国,真正地为中华民族效力呐!圣武皇帝说,您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外交家、实业家,自从曾文正公、左文襄公相继去世了后,大清能够继续屹立不倒,基本都靠您的呕心沥血。您以一人之力,撑住大清十数年,可谓中流砥柱、再造玄黄之能人!但是您只能救大清于一时,而不能救大清于一世呀!大清早已经病入膏肓、不可救药。况且,您救大清,却救不了中华。满清朝廷,早已经是一个卖国苟活的反动朝廷,满清权贵为了一族之私利而屡屡出卖中华民族的利益,您为满清朝廷鞠躬尽瘁,实际上却成了卖国的帮凶。满清的利益,和整个中华的利益,早已经是互相冲突,并且满清权贵自己也说了,‘救大清就不能救中国,救中国就不能救大清’。中堂大人哪,请您好好想一想,是不是这个道理呀?您一直在以一己之力苦苦支撑着早已经千疮百孔的大清,有何意义?为何不名正言顺投效大中华帝国,为整个中华民族而效力呢?在以前,您可能别无选择,但现在,大中华帝国崛起,已经成为中华正统。中华帝国气象万新、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绝不是万马齐喑、死水一潭的满清可比的!而圣武皇帝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圣明英武的君王哪!圣武皇帝高瞻远瞩、思想先进,他重视洋务、重视新科技、重视新教育,雷厉风行、大刀阔斧,并且贤明仁慈、德才兼备,在满清的废墟上建立了一个新中国。中堂大人,您看看,汉军在圣武皇帝的领导下,大败九国联军,可谓气吞山河、一雪国耻!这要放在以前,可能吗?中堂大人啊,能够收拾这片旧山河的,除了圣武皇帝,还有谁呢?以前肆无忌惮欺负我们的西方列强个个都被圣武皇帝打得心惊胆战,再也不敢觊觎我大中华!如今,连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等西方列强都已经承认中华帝国为中华正统了。中堂大人您在大清这边又倍受打击和猜忌,为何不去中华帝国呢?”

李鸿章苦笑一声:“老夫主政以来,里里外外签订了数十个不平等条约,外界对老夫可是骂声一片哪!说老夫丧权辱国、屈膝求和,是出卖中华民族的罪魁祸首,是遗臭万年的民族罪人,还有人把老夫比成秦桧。唉!老夫…早已经心如死灰了…圣武皇帝邀请老夫去中华帝国,莫非是要老夫在大清卖完国后又去大汉继续卖国不成?哈哈哈哈…”李鸿章哈哈笑着,笑声中尽是酸涩的苦楚。

薛福成显得很动情地道:“中堂大人,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说的。您知道圣武皇帝是如何评价您的吗?”

李鸿章微微惊奇:“哦?他是什么说老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