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1月1日,在严密而充分的准备后,同盟国对英国本土展开的代号“元旦攻势”的全面总攻击在空袭轰炸的天翻地覆和海上交锋的惊涛骇浪中拉开了序幕。在这场总攻之前,双方通过永久中立国瑞士进行了微妙的对话。英国方面隐隐地流露出媾和乞降的态度,而且开出的条件也比较委婉:只要同盟国保证英国本土和主权的完整,以及给英国保留印度这块最后的殖民地,那么英国愿意体面地退出战争,彻底退出争霸世界的舞台;英国不割地求和,但可以进行战争赔款。对此,德奥意等国确实比较感兴趣,这些昔日不可一世的英国绅士们终于低下高傲的头颅了。但中华帝国方面则态度冷淡,圣武皇帝明确地表示:英国可以媾和乞降,但必须满足四个条件,第一、英国本土必须有同盟国驻军;第二、英国必须放弃印度殖民地。因为印度太靠近中国本土,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亚洲是中华帝国的亚洲,英国势力必须永久性地离开;第三、英国必须无条件地归还历史上从中国满清时期掠夺走的全部珍品瑰宝,同时为英国曾在历史上对中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侵华战争、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满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定条约、强迫满清政府割让湘江等对华战争罪行而向中华帝国政府赔偿白银3亿两的战争赔款;四、英国必须让爱尔兰彻底独立。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英国政府如果拒绝接受或试图讨价还价,那么中华帝国将毫不犹豫地把这场战争进行到底。
尽管德奥土意等盟国都略微觉得中华帝国的这四个条件有些苛刻,但这些国家自然不会为了英国人的利益而和中华帝国如此重要的盟友决裂,因此德皇威廉二世、奥皇约瑟夫一世等同盟国各成员国的国家首脑都表示同意中华帝国的要求。
在同盟国咄咄逼人的要求前,英国政府的媾和意图立刻昙花一现。再加上美国方面也坚决要求英国不得与同盟国单方面媾和,不得抛弃盟友做第二个法国,因此英国政府彻底死了体面退出战争的念头。双方稍纵即逝的和谈旋即破裂,全面总攻击自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月1日清晨,从法国沿海十多个野战机场上起飞的1000多架同盟国军的飞机以史无前例的空中打击力度掠过英吉利海峡,飞到伦敦上空狂轰滥炸。这些战机里,超过四分之三都是德国飞机,其余飞机基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以及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在历史上遭到英国的侵略和掠夺最为严重,甚至在奥斯曼低声下气的主动投怀送抱时,英国都不屑地将其拒之门外,狠狠地羞辱了奥斯曼,这种被视为无物的耻辱使奥斯曼全国上下都对英国恨之入骨,因此奥斯曼帝国对此时已经奄奄一息的英国自然非常卖力地痛打落水狗。一千余架战机携带的上千吨炸弹将伦敦大片城区夷为平地并陷入火海。
与此同时,停泊在德国本土的德国海军大洋舰队以及集结于直布罗陀海峡以东的同盟国地中海联合舰队一起发动了猛烈进攻。由德国海军总司令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元帅和莱茵哈德·舍尔上将共同指挥的德国大洋舰队利用法国的海岸线,凶猛地冲击着英国海军设下的海上封锁线;而由德国著名海军战略家弗兰茨·冯·希佩尔上将所指挥的同盟国联合舰队也朝着那道从地中海通往大西洋的咽喉海峡大举进攻。欧洲北海以及直布罗陀海峡海域内,霎那间艨艟如林、舰炮如雨,海面上恶浪冲天、波涛如山,天空中更是战机如云、鱼雷如箭;两大海战战场上,同盟国海军和英国海军展开了空前的大搏杀。——之前为了防止英国海军乘机进入地中海并夺取军事要地,再加上路途遥远,因此同盟国的地中海联合舰队并没有选择通过苏伊士运河后绕过非洲大陆进入大西洋。
由于双方的目标都非常明显,再加上英国海军绝不敢放弃这两个锁死同盟国海军的咽喉,因此北海海战和直布罗陀海战都是硬碰硬的实力较量。但同盟国无论是实力上还是先机上都占了很大的上风,对这场战役筹划了半年时间的同盟国准备充分,无论是新式航空母舰还是弹药燃料等补给,同盟国海军都具有极大的优势;而英国海军则辉煌不再,持续大半年的封锁让英国本土几乎得不到外界的一斤铁或一吨煤的资源供应,再加上同盟国航空部队的轰炸,使得英国本土的工业生产陷入了停顿乃至瘫痪中,工业原料和燃料的匮乏,不但使英国海军举步维艰,更使得各个造船厂无法为海军建造军舰。因此参战的英国海军实力基本没有增长,而且还面临着燃料缺乏的难题;而同盟国海军则是兵强马壮、保障充足。尽管英国海军上下无愧于几百年的荣誉和先辈们的辉煌历史,再加上亡国危机的促使而无不浴血奋战,但实力上的巨大差距还是使得战局不断地倒向了同盟国海军。
中午11时,正当双方激战正酣时,又一支舰队参加了战局。由帝国海军太平洋第三舰队司令邓世昌上将率领的帝国海军大西洋临时特混舰队奋不顾身地从非洲西北部海域直驶英国本土附近海域。实际上,帝国这支大西洋临时舰队主要是来执行牵制英军和惑敌的任务,实力也比较单薄。但邓世昌获悉欧洲北海大战和直布罗陀大海都已经拉开序幕后,立刻命令己方舰队也积极参战,而且目标直接是英国本土。
舰队副司令杨用霖上将等军官们都表示不支持,因为英国本土海域是英国皇家海军活动的核心地区,以临时特混舰队的实力去直捣黄龙,明显有些冒险和轻率。邓世昌凛然道:“欧洲海战虽然距离帝国本土万里之遥,但和帝国的利益也密切不可分。英国早一日失败,帝国也能早一日迎来世界大战的全面胜利。我等身为帝国军人,自当义不容辞、视死如归,岂能被困难和艰险所吓倒?目前,英国海军已经是手忙脚乱、疲于奔命,如果我军出现在英国本土附近,必然会进一步地打乱英国海军的布防和战略计划,也能更好地牵制英国海军,从而为正在奋战的两大友军舰队赢得取胜机会。”
杨用霖等将领们纷纷下定决心:“愿与司令并肩作战、同生共死!”
邓世昌猛地一挥手:“向着英国本土,前进!记住,越大张旗鼓越好!一定要引起英国人的注意和不安!”
此时的英国皇家海军已经兵分两路,一路在欧洲北海和英吉利海峡奋力围堵试图突破封锁线的德国大洋舰队,一路则牢牢死守着直布罗陀海峡,防止地中海内的同盟国联合舰队突破海峡进入大西洋。毫无疑问,守住这两个咽喉要地,把德国海军继续困在本土,把同盟国联合舰队继续锁死在地中海,已经直接事关英国本土的得失。一旦同盟国的这两大舰队都进入大西洋公海,那英国的海上防线就彻底崩溃了。因此,英国海军将全部战舰都投入了战局,这自然使得本土附近海域异常空虚,除了水雷防线外,基本没有任何主力舰来守卫英伦三岛。
邓世昌的策略在战局最关键的这个时刻起到了难以估算的巨大作用。在扫雷舰艇的奋力开路下,帝国大西洋临时舰队以破釜沉舟之势,硬生生地直闯向英国本土的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之间的凯尔特海与圣乔治海峡,冲入了数百年来任何一国海军都没有在战时能够进入的英国腹地核心海域内。所谓“最危险的地方反而最安全”,正因为凯尔特海和圣乔治海峡是英国本土的内海,因此这片海域基本没有布设水雷,使邓世昌的舰队轻而易举地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为了扩大影响力,邓世昌决然地命令舰队贴着英国的海岸线前进,并用舰炮和舰载机猛烈轰炸沿途的英国沿海城镇。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整整七十年后,中国军队正式将复仇的炮弹和炸弹倾泻上英国本土。邓世昌成为第一个正式率军攻击了英国本土的中国将军,也是同盟国阵营里率领舰队攻击了英国本土的第一人,自此而名声大噪、举世闻名。
对于英国来说,拥有世界第一海军的本国腹地核心海域内出现敌方舰队并被攻击了本土,这不仅仅是赤裸裸羞辱皇家海军的奇耻大辱,更加是一种空前的震撼。对于这支突然间冒出来的舰队,英国政府迅速高清了它的身份,但也随之爆发了激烈的争执。
以陆军总司令兼陆军大臣霍雷肖·赫伯特·基钦纳元帅为首的部分高层认为这支舰队并不会真正地威胁英国本土,如果贸然调动都陷入激战的皇家海军各舰队去围歼堵截它,将会中了对方的调虎离山计,从而使德国本土舰队和地中海同盟国联合舰队有机可乘。即便有部分敌军登陆英国,英国本土的陆军也可以将其歼灭;但以首相赫伯特·亨利·埃斯奎斯为首的另外一批高层则认为英国本土目前是门洞打开,海上毫无防御力,如果继续放任这支舰队而不管,那么英国本土将遭到巨大的危险,万一这支舰队携带了登陆部队并对英国本土展开两栖登陆,那皇家海军再想挽回危局都为时已晚了。皇家海军既然是保卫英国本土的,那么怎么能坐视敌人的一支舰队在本土海域内耀武扬威而无动于衷呢?最重要的是,万一这支舰队和爱尔兰岛南部的爱尔兰叛军勾结起来,那英国本土就要陷入四分五裂了。